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91 | 2023/11/07 | 棲地調查繪圖暨生態服務系統量化指標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 謝傳鎧 |
![]() |
![]() |
本次分享以111到112年間,農村水保署臺中分署的生態檢核與NbS調適研究計畫中,如何將棲地分類調查與評估方法運用於集水區到工程個案尺度的規劃,進而討論如何強化治理工作對於生態系健全度與服務的評估效益。 | ||
92 | 2023/11/07 | AIOT電腦視覺裝置於崩塌地坡面變位即時監測之可行性研究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國立中興大學 | 陳毅輝 |
![]() |
![]() |
![]() |
![]() |
本運研究用人工智慧電腦視覺技術之影像辨識功能監測崩塌地坡面變位量,以1秒4幀照片的取樣率判視覘標,可同時偵測4個覘標,量測距離已達1000公尺,其觀測精度為0.01 公分,XY軸平均觀測誤差為0.1公分。價格只需要傳統全測站儀器的五分之一且運用太陽能電源與物聯網系統,具有節能減碳之AIOT應用監測系統。 |
93 | 2023/10/31 | 以Google Earth Engine分析多元衛星長期資料於山區坡地植生回復之研究 |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蘇元風 |
![]() |
![]() |
![]() |
以雲端遙測平台分析長期的MODIS與Landsat系列影像於山區坡地植生回復的特性。利用MODIS16天合成的植生指標產品,以移動平均法減少雲遮的影響,消除雜訊後的植生指標,即用於分析台灣山區林地受到莫拉克颱風的衝擊之後,各地的回復情形則以冪次模式描述之。本研究整合了 Landsat-5、-7、-8、-9 衛星,彙整為 1984 年至 2022 年的長期影像時序資料,並已完成MODIS影像與Landsat影像的植生回復冪次模式的參數推估,以小林村為例,MODIS資料顯示莫拉克颱風所造成的崩塌地,以植生指標而言,約需花費10年至12年不等的時間才能回復到災害之前平均狀態的9成。在植生回復力乃至於森林韌性的研究上,建議有持續的研究能量投入,了解未來的林地風險才能提早準備面對未來山坡林地管理的挑戰。 | |
94 | 2023/10/31 | Joinplus 公民參與結合數位工具 - 議題架構初探與工具試作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Joinplus 專案社群 | 劉哲瑋 |
![]() |
![]() |
![]() |
我們是「Joinplus 團隊」🙂 我們是由民間個人、公民科技專案開發者,所組成的民間團隊。我們關心國內「公民參與結合數位工具」的推動現況,我們透過建立「法源依據 ➜ 參與途徑 ➜ 數位工具」檢視架構,了解臺灣公民參與的現況,並評估適用的數位工具。 | |
95 | 2023/10/24 | 大規模崩塌監測整合系統暨應變階段功能模組介紹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準線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辜文元 |
![]() |
![]() |
![]() |
農村水保署自106年開始執行「氣候變遷下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計畫」,針對較高風險之大規模崩塌潛勢區辦理細部監測作業,建置監測系統,訂定監測管理值,並將監測數據即時回傳至「大規模崩塌監測整合系統」進行資料品質管理並應用於警戒分析研判。本次報告將分享系統整體架構及於應變整備、情資研判與警戒發布作業之整合應用。 | |
96 | 2023/10/24 | 土壤介電行為與水文特性於淺層崩塌穩定應用探討(2)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國立中央大學 | 鐘志忠 |
![]() |
![]() |
![]() |
![]() |
因土層含水相關的物理性質與導電度/電阻率具有高度相關性,可透過地電阻影像探測(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輔助進行大範圍地區之含水量分布量測,甚至延伸於基質吸力,以進行淺層崩塌穩定性分析。但電阻率又同時受到地文及水文因子的影響,因此難以單獨利用ERT量測地層含水特性分佈。相關研究提出結合時域反射技術(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TDR),同時量測土層含水特性及導電度(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電阻率(Resistivity)之特性,但其中含水量與電阻率遲滯(Hysteresis)與乾溼循環速度相關;此外,上述土壤含水特性與導電度關係除受土壤種類與乾密度控制,仍需進一步檢核如水質導電度、pH值等環境因子影響。為此,本研究嘗試建立改良型之TDR壓力鍋與砂箱試驗,配合TDR介電頻譜技術,增加頻率域上之介電行為,以連結上述土壤水文、環境以及力學因子,評估觀測值與影響因子間之不確定性。 |
97 | 2023/10/17 | 水土保持構造物巡查及延壽評析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國立成功大學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研究中心 | 蘇郁文 |
![]() |
![]() |
![]() |
為使水土保持工程構造物持續發揮治山防災功能,透過集水區工程資料盤點、索引清冊建檔、及相關設施調查成果彙整,聚焦可能影響功能性者,進行例行性或事件型巡查,從中歸納導致構造物損壞致災營力,據以研擬改善、修復暨調查評估報告架構,推展工程延壽之目的。 | |
98 | 2023/10/17 | 高精度衛星遙測土壤含水量系統建立 |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 國立臺灣大學 | 余化龍 |
![]() |
![]() |
![]() |
![]() |
土石流的發生與臨前土壤含水量息息相關。透過土壤含水量的觀測儀,安裝儀器之敏感山坡地的土壤含水量可被即時追蹤,但是卻無法提供更廣泛的空間資訊。衛星遙測的應用,可以提供同時具有時間和空間特性的土壤含水量指標,不過同時也受限於雲遮蔽和時空間解析度不足的問題,在臺灣山坡地形變化較為劇烈的地區尚不能達到應用的標準。 |
99 | 2023/09/26 | 水土保持碳匯評估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保育治理組 | 陳均美 |
![]() |
![]() |
![]() |
提升水土保持領域碳匯技術研擬與效益評估,本計畫係以防砂壩和崩塌防治為基礎,關注提升土壤中的有機碳技術,強化本署於土壤主管機關扮演的角色,同時盤點水土保持措施的碳儲存潛力。計畫將建立適用於水土保持領域的方法學,協助盤點水保工程專案碳儲存量並擇優專案建立申請碳權認證之標準程序,為本署設定碳儲存計算依據,強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對永續之貢獻。 | |
100 | 2023/09/19 | 集水區調適規劃策略推動導入Nbs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保育治理組 | 張舒婷 |
![]() |
![]() |
![]() |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社會挑戰與永續發展目標之重要課題,臺灣在面臨產業結構轉變,都市發展快速,改變環境結構,為因應氣候變遷下極端降雨或乾旱情境,集水區保育治理策略將由工程防治為主,調整為以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為概念進行環境改善作業,主要目標是可持續經濟發展、健康生活環境、水資源保育、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和減緩災害衝擊等。透過整合相關環境資料及保育工作推動需求,建立工作推動手冊,並執行示範區推動,以期能掌握NbS概念及規劃流程,加強集水區導入調適策略規劃及效益評估,以提昇主管區域耐受災能力、水土資源保育及生態環境改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