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中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項次 日期 題目 類別 單位 導讀者 直播連結 報告書 簡報檔 摘要
131 2022/12/20 近即時震波式同震山崩潛感圖(2)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國立聯合大學 楊哲銘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另開新視窗-近即時震波式同震山崩潛感圖(2) (另開視窗) 下載檔案創新研究報告 下載檔案-近即時震波式同震山崩潛感圖(2).pdf 本研究以潛在大規模平面型破壞為研究對象,利用岩石力學試驗所建立之摩擦律結合Newmark位移分析,並輸入即時地動加速度計算目標邊坡隨加速度歷時之位移。考慮邊坡地形、地質材料強度、震波分析技術進行分析,設立判別條件快速判斷高潛勢之目標邊坡,最終藉由資訊展示平台呈現最新地震事件與歷史事件分析成果。
132 2022/11/22 多重人工神經網路應用在水庫泥砂運移之前期預警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逢甲大學 黃振家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另開新視窗-多重人工神經網路應用在水庫泥砂運移之前期預警 (另開視窗) 本次演講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研究範圍,導入機器學習探討颱風期間之泥砂運移狀況。講者將導入DIKW概念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分享如何從數據優化逐步完成預測模式建置,藉此所得之合理預測值可作為管理人員決策參考之用。
133 2022/11/15 應用開源分布式降雨逕流模式推估土石流潛勢溪流之流量 – 以中港溪與後龍溪為例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張哲豪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另開新視窗-應用開源分布式降雨逕流模式推估土石流潛勢溪流之流量 – 以中港溪與後龍溪為例 (另開視窗) 下載檔案-應用開源分布式降雨逕流模式推估土石流潛勢溪流之流量 – 以中港溪與後龍溪為例.pdf 在面對土石流潛勢溪流災害問題時,有效了解降雨事件發生前後,流域集水區的降雨(降雨強度、累積降雨量)及流量的時間空間分布情況。可以協助研究人員了解土石流潛勢溪流發生可能的原因。並且進一步針對災害防治與改善提出可能的評估方案。因此有效掌握降雨量與流量資訊,有助於對於災害事件的掌握。
134 2022/11/15 大規模崩塌與地形特性以及地下水分布關聯之研究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國立成功大學 戴義欽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另開新視窗-大規模崩塌與地形特性以及地下水分布關聯之研究 (另開視窗) 下載檔案創新研究報告 本研究以橢圓-理想曲面法(橢球法),進行初步估算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域可能之崩塌滑動面、範圍、崩塌量體以及對應之邊坡安全係數。其得以整合所設置邊坡穩定相關現場監測系統蒐集之資料,如地下水監測井之水位、傾斜儀滑動深度、GPS地表位移範圍 等,作為各式可能情境之依據,並探討崩塌後續可能的土沙運移行為與路徑。
135 2022/11/01 預鑄塊石、塊石模組及固床結構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社團法人臺灣省水土保持技師公會 蔡易達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另開新視窗-預鑄塊石、塊石模組及固床結構 (另開視窗) 下載檔案-預鑄塊石、塊石模組及固床結構.pdf 近年來,生態及環境保護已有具體共識,水土保持各項工程設施於規劃、設計及施工等過程均必須配合生態檢核機制,提出降低生態環境衝擊之環境友善措施,兼顧安全與生態的效益。因此,將傳統工程設施融入植生基盤,透過植生覆蓋作為遮蔽,使露出的混凝土材質變少,同時提高設施表面的粗糙度、多孔性及撓曲性等,已逐漸成為水土保持工程設施之核心思維。為此,本研究以固床工為對象,通過創新的預鑄技術及工法,研發並實際應用在野溪工程中,不僅在施工上取得節省人力、縮短工程、降低成本、減少天候影響、提高工程品質等優勢,同時在生態上營造多孔、透水、植生、柔性、粗糙、景觀等多項特點。
136 2022/11/01 推動花蓮縣空間資訊發展及跨域應用之經驗分享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 彭子浩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另開新視窗-推動花蓮縣空間資訊發展及跨域應用之經驗分享 (另開視窗) 下載檔案-推動花蓮縣空間資訊發展及跨域應用之經驗分享.pdf 「花蓮縣地理資訊整合應用系統」是費時10年建置的花蓮縣空間大數據平台,透過空間資訊之整合應用,提升了跨機關(單位)間的溝通效率,也大幅降低民眾查找多元公務資訊的門檻,已成功扮演公部門與民眾之間的重要溝通橋樑。
137 2022/10/18 地滑:水文地質和排水修復方法 國外文獻導讀 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莊承穎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另開新視窗-地滑:水文地質和排水修復方法 (另開視窗) 下載檔案國外技術翻譯文件 下載檔案-1111018地滑-水文地質和排水修復方法指南.pdf 瑞士許多地區都受到地滑的影響,若邊坡土體突然加速常導致嚴重的損害。根據前人對於邊坡穩定性的研究表示,地下水為誘發邊坡失穩之關鍵因素之一,若能減少地下水的影響,應能有效減緩地滑。該指南說明改變地下水文的可行性措施,並介紹邊坡排水相關的補救及整治工程的實例,以減少邊坡可能的危害。
138 2022/10/04 台灣的歷史地震 水土保持教育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鍾令和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另開新視窗-台灣的歷史地震 (另開視窗) 台灣是個地震頻繁的島嶼,兩個禮拜前東部的地震( 0917關山地震與0918池上地震),只是幫大家喚醒或許已被遺忘許久的記憶,而每一次的地震事件都告訴我們一些經驗。台灣的歷史地震紀錄帶該從明朝末年開始約有400年,而有地震儀觀測大約130年。從這些紀錄我們知道約15-40年就有一個規模7以上的地震事件,平均每18.1年就有一起死傷超過百人的地震事件。藉由分析過去的大地震事件,希望能提供多一點的地震資訊,也能為未來防災準備的參考。
139 2022/10/04 人工智慧於短延時降雨預測之應用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國立臺灣大學 汪立本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另開新視窗-人工智慧於短延時降雨預測之應用 (另開視窗) 下載檔案-人工智慧於短延時降雨預測之應用.pdf 汪立本博士2012年畢業於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後於英國、比利時從事博士後研究、參與數個歐盟都市防災相關計畫,於2020年回台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汪博士專長領域為氣象水文學、主要研究題目為高解析度時空降雨模擬,相關應用包括短延時雷達降雨預測、多來源降雨資料融合及模擬氣候變遷對於區域降雨特性之影響。
140 2022/09/27 明霸克露橋災害頻傳原因探究-以土石流、水理、輸砂數值模擬觀點切入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蔡宗賢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另開新視窗-明霸克露橋災害頻傳原因探究-以土石流、水理、輸砂數值模擬觀點切入 (另開視窗) 下載檔案-明霸克露橋災害頻傳原因探究-以土石流、水理、輸砂數值模擬觀點切入.pdf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造成山區多處崩塌及土石流災情,更讓山區河道堆積大量土石,造成每逢豪雨就有嚴重土砂問題,位於南橫公路上的明霸克露橋,是高雄桃源山區復興、拉芙蘭、梅山等3個里對外唯一通路,八八風災後,位於橋上游玉穗溪發生大規模崩塌,崩塌土砂亦在玉穗溪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潰決後,大水挾帶大量土砂沖毀橋梁,並造成河道大量土石堆積,河床整體抬升,為了確保民眾通行,橋梁越建越高,新建鋼便橋甚至高於舊橋達18公尺之多,足見本處土砂淤積的嚴重性,目前新建鋼便橋朝加高,強度更強方式做設計,但未來能否抵抗土砂威脅仍是未知數,本次將從崩塌後土石流、堰塞湖潰決以及河道輸砂數值模擬觀點作探討,初步探索玉穗溪土砂運移問題,以及評估明霸克露橋未來是否還有潛藏的斷橋危機?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