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1 | 2025/07/15 | 113年「第18屆推動職業安全衛生優良工程金安獎」佳作-糠溝溪西濱交界上下游整治工程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台中分署 | 林孟翰 |
![]() |
![]() |
|||
2 | 2025/07/15 | 坡地防災及維生通道路網及農路構造物巡檢推動情形 | 防災科技與精進策略 | 保育治理組 | 鐘履鍵 |
![]() |
![]() |
![]() |
||
3 | 2025/07/01 | 集水區調適策略導入自然解方(NbS)推動情形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保育治理組 | 張舒婷 |
![]() |
![]() |
![]() |
![]() |
本署推動「以自然解方推動集水區調適」計畫,以恢復健康集水區、實現「人與自然共好」為願景。結合「減法治理」、「韌性坡地」、「企業協作」、「社會培力」四大策略,導入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於集水區治理,促進防災減碳、生態修復、社會參與並重之轉型治理,打造具永續性、擴散性及國際性的坡地韌性治理模式。 |
4 | 2025/07/01 | 金質獎佳作案例分享-光復鄉大全村自強外役監滯洪農塘改善工程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花蓮分署 | 林宜瑩 |
![]() |
![]() |
![]() |
||
5 | 2025/06/24 | 野溪通過跨河構造物之水砂溢淹肇災分析與治理減災解決方案 | 防災科技與精進策略 | 研邦科技有限公司 | 蔡易達 |
![]() |
![]() |
![]() |
![]() |
本計畫針對荖濃溪與旗山溪流域中穿越重要道路之野溪,進行水砂溢淹肇災風險盤查與治理對策研擬。透過歷年災害紀錄彙整、現地調查與數值模擬,評估高潛勢野溪之肇災程度,並據以提出短期(應急階段)、中期(治災階段)、長期(禦災階段)等分期治理減災方案。計畫同時依據模擬成果評估各項對策效益,作為提升野溪於極端降雨下通水與輸砂安全韌性之依據,供分署後續防災應變與治理規劃參考。 |
6 | 2025/06/17 | 山坡地範圍劃定及檢討變更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作為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 洪啟耀 |
![]() |
![]() |
![]() |
![]() |
因應氣候變遷導致豪雨與山坡地災害頻傳,本計畫針對現行以坡度5%及標高100公尺為準的山坡地劃定標準進行檢討。透過地理資訊系統分析、文獻探討與土壤實驗,評估劃定標準的合理性,並提出調整建議,以提升山坡地管理的科學性與應變能力 |
7 | 2025/06/03 | 見「食」又見「農」- 台東地區食農教育的發展之路 | 水土保持教育 | 新南向旅行社有限公司 | 簡庭聿 |
![]() |
![]() |
![]() |
食農教育不該只是一門學問,更可以成為農村旅遊與地方產業永續發展的策略,「從泥巴到嘴巴」除了是對於農業與物產的支持,更是對於土地、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都需要更加深刻體會與認同的實際作為,從台東經驗出發,讓食農教育真的很好玩。 | |
8 | 2025/06/03 | 「霧峰共生塾-農村社區與農會合作發展生態有機稻米產業」友善農業暨2024里山精選 | 水土保持教育 | 馬建安園藝技師事務所 | 馬建安 |
![]() |
![]() |
![]() |
你知道台中霧峰不只有林家花園嗎?這裡可是台灣金針菇產地、益全香米的故鄉,還有全台最大友善田區集中地!近年更因為一隻鳥和一根竹根,成為聯合國里山倡議的明星案例,一起來看看,霧峰怎麼用農業和生態玩出國際級新花樣! | |
9 | 2025/05/27 | 臺東金峰撒布優部落邊坡崩塌風險之防減災作為與現階段成效分析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立邦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 | 王姵兮 |
![]() |
![]() |
![]() |
![]() |
臺東金峰撒布優部落人口密集,長久以來受土石流與潛在崩塌的威脅,本專題討論分享乃是藉由長期調查與現場監測工作,掌握潛在崩塌的致災因子,利用科學驗證,導入地下排水工程,減降邊坡不安定因子的威脅,量化防減災成效,並搭配軟體防災策略,推動防災作為,落實崩塌風險規避,本專題討論將引領大家窺探撒布優部落的韌性防災歷程。 |
10 | 2025/05/27 | 九份二山大規模崩塌區(南投縣-國姓鄉-T002)歷史演變與監測成果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震翔監測工程有限公司 | 陳俊仰 |
![]() |
![]() |
![]() |
![]() |
1999年九二一地震引發九份二山崁斗山順向坡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形成兩座堰塞湖。農村水保署持續針對崩塌區、堆積區與堰塞湖區進行監測,分區設置GNSS衛星定位、伸縮計、測傾管、TDR滑動面觀測及水位計等儀器,加強預警與風險管理。現今設有地震紀念園區,保留傾斜屋與崩塌地貌,為地震教育與防災的重要據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