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1 | 2025/09/02 | 金質獎優等案例分享-口湖鄉梧北村環塘生態體驗營造工程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鼎晟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 黃芬蘭 |
![]() |
![]() |
跟著梧北小雨燕去旅行,綠環境主題打造深度體驗旅遊軸線。 全區友善細膩設計,打造兼顧生態與生活的戶外教室「椬梧映月塘」大變身,逐年活化放大在地生活圈。 | ||
2 | 2025/09/02 | 加鹿溪防砂壩改善工程-優良農建優等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臺東分署 | 洪婉華 |
![]() |
![]() |
本工程位於臺東縣海端鄉加鹿溪集水區中游,上游具有不安定土砂約17萬立方公尺,中下游段長期土砂淤積,嚴重威脅下游保全對象。本工程針對集水區崩塌土砂易生成熱區,與各單位跨域整合分區治理,並將壩體老舊不敷使用,以延壽、安全、增能及活化之目標做改善,配合2050淨零排願景,降低混凝土及善用現地資源,改善後約防砂效益約9萬立方公尺,並同時考量本溪流淺山生態豐富,以生態友善無阻隔理念設計,同時傾聽部落民眾意見並與在地布農文化結合,以「紅嘴黑鵯」做為防砂壩意象,傳達治山防災保護族人的意涵。本工程完工後移交自海端鄉公所妥善維護管理,榮獲農業部112年度優良農業建設工程獎優等肯定。 | ||
3 | 2025/08/26 | 「五賢宮旁坑溝整治一、二期工程」優良農建得獎經驗分享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臺北分署 | 黃士軒 |
![]() |
![]() |
![]() |
本案針對因颱風豪雨造成坑溝災害,採分年分期方式進行整治,有別於傳統工法: 1.於用地許可範圍內增加河寬,兩岸護岸採不對稱且非直線配置,除與現地景觀調和外並可達工程減量及安全性目的。 2.兩岸斜率非定值設計,更符合現況地形坡度,坡面土袋溝橫向截水,穩固坡面,並導引雨水流入坑溝。 3.護岸利用現採塊石,並考量減緩水流流速,增加水域變化,提供生物生存繁衍空間。 4.護岸基礎亦採砌石設計,減少混凝土用量,並設置生物通道,多孔隙設計營造多樣性的棲地。 5.利用砌石固床工調整河道坡度,並保留巨石維持溪底自然基質,形成猶如自然溪流不規則的潭瀨鑲嵌。 6.保留邊坡出露之岩盤,作為天然護岸截牆。 7.右岸坡面因應地形變化,另設置護坡工程,避免土石流失。 8.不以等寬渠道化設計,是以順應原有地形蜿蜒曲折之線型設計,可減少擾動。 9.主支流匯流處加寬河道斷面,降低流速,增加水流入滲面積及空間具有制洪效果,並增加生態復育功能。 10.塊石縫隙種植腎蕨,增加植生復育機率,河岸種植灌木,可提供遮蔭效應調節水域的微氣候。 | |
4 | 2025/08/26 | 牡丹鄉麻里巴文化生態走廊改善三期工程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臺南分署 | 曾于寧 |
![]() |
![]() |
![]() |
東源濕地水上草原,排灣語稱為「pudung」,為「角落、邊緣地帶」之意,是東源(原稱:麻里巴)部落的聖地。農村水保署臺南分署為協助當地發展排灣族文化及濕地生態體驗經濟,近年特別攜手牡丹鄉公所就水上草原體驗區入口及動線進行改善,打造為兼具生態、友善、原鄉美學及環境教育功能的麻里巴秘境走廊,不但成功吸引遊客聞香踏訪,更因此接連獲得110年度優良農業建設工程獎及2022年建築園冶獎的肯定。 會呼吸的水上草原體驗步道,讓部落不再看天吃飯,也提供遊客更安全舒適的體驗場域,吸引青年洄游部落投入文化及生態體驗發展。 | |
5 | 2025/08/19 | 特色農遊場域認證制度之介紹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 游文宏 |
![]() |
![]() |
![]() |
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制度(簡稱SAS)以農為本,強調服務品質與文化品味,以發展成為具備生活風格競爭力的休閒農業產業為目標。本制度具備強烈引導性行動策略,藉由強化農業本質,納入食農教育、環境教育、農業療育、產業六級化等內涵以提升農業旅遊特色,進而建構台灣休閒農業品牌。 特色農業:以農產業為本,目前分為茶、米、花卉、水果、蔬菜、咖啡、可可、香藥染草、雜糧、特用作物、觀賞作物、林木、竹林、漁撈、養殖、娛樂漁業、蜜蜂、禽、畜等19類。 農業旅遊:將食農教育、環境教育、農業療育、產業六級化及旅遊服務系統轉化為認證指標,引導產業朝永續發展方向邁進。 場域認證:聘請學者、媒體、旅遊等專家進行場域現況審查,確保場域品質與特色,打造具農業核心價值的旅遊體驗環境。 | |
6 | 2025/08/19 | 綠色照顧場域及設施的高齡人體尺寸應用研究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東海大學 | 李麗雪 |
![]() |
![]() |
![]() |
![]() |
研究是以水保署綠色照顧計畫精神,聚焦打造高齡友善綠色場域,針對高齡者身心特徵及人體尺度量測,提出高齡友善、可用、好用、喜歡用的綠色場域設計策略,並結合五感體驗與可食植物,提升場域療癒與社交功能。成果彌補現行農村友善環境設計缺口,為在地及健康老化社區營造、社會與經濟共融提供實務依據。 |
7 | 2025/08/05 | 以微地動及地震訊號快速評估大規模崩塌地之滑動特徵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國立成功大學 | 饒瑞鈞 |
![]() |
![]() |
![]() |
![]() |
本研究運用地動訊號之單站頻譜比(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與極化方向(polarization direction)分析,探討崩塌土體之地動訊號隨時間的變化;其中頻譜比與滑動深度及地層速度有關,而極化方向則反應崩塌土體滑動方向與穩定程度。結果顯示,地層參數(共振主頻與放大倍率)會受到地震動和降雨量(地下水位變化)影響而產生變化,代表不同作用力會擾動地層,甚至影響其穩定性。本研究整合單站頻譜比、地震動大小、降雨量和地下水位等多項因子進行綜合分析,全面探討這些因子對於崩塌土體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和敏感度。 |
8 | 2025/08/05 | 利用現地試驗來驗證震波式推移質跳躍模型2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趙韋安 |
![]() |
![]() |
![]() |
![]() |
河床載監測對於掌握河川水砂運移與橋墩沖刷行為至關重要,近年來震波式物理模型結合微地動觀測技術,可用於反演洪水期間的河床載通量,惟仍缺乏實測資料驗證。本研究於可控野外渠道中進行大尺度試驗,整合光纖感測、河床高程變化量測與微地動訊號資料,選定關鍵斷面進行震波物理模型驗證,並分析河床載與水文相關參數之關聯性,成功驗證震波模型可應用於定量化河床載估算,亦發現光纖感測技術於河床水砂運移監測之潛力。 |
9 | 2025/07/29 | 整合國際水土保持示範區及智慧農業生產行銷之研究 | 水土保持教育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李明熹 |
![]() |
![]() |
![]() |
![]() |
本計畫於林下坡地導入智慧咖啡栽培與灌溉管理,結合物聯網監測、永續農業、生態保育及社區參與,建構集生產、教育、觀光與品牌行銷於一體的示範基地。目標為強化水土保持效益,提升氣候韌性,落實SDGs與淨零政策,發展具國際競爭力的永續咖啡生產模式。 |
10 | 2025/07/15 | 113年「第18屆推動職業安全衛生優良工程金安獎」佳作-糠溝溪西濱交界上下游整治工程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台中分署 | 林孟翰 |
![]() |
![]() |
![]() |
本工程位於苗栗縣通霄鎮糠溝溪,本野溪於颱風及豪大雨期間具有溪水暴漲特性,造成兩側護岸持續沖刷致邊坡崩塌及土砂流失情形,因此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中分署編列預算辦理本次野溪整治工程,保護周圍的保全對象,包含快速道路基礎、農舍、農地及下游的內島里社區等等,本工程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野溪特性及職安需求,注重各個風險的應對及避免,完工後移交自通霄鄉公所妥善維護管理,效益顯著,榮獲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第18屆職業安全衛生優良工程金安獎佳作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