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121 | 2022/11/01 | 推動花蓮縣空間資訊發展及跨域應用之經驗分享 |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 | 彭子浩 |
![]() |
![]() |
![]() |
「花蓮縣地理資訊整合應用系統」是費時10年建置的花蓮縣空間大數據平台,透過空間資訊之整合應用,提升了跨機關(單位)間的溝通效率,也大幅降低民眾查找多元公務資訊的門檻,已成功扮演公部門與民眾之間的重要溝通橋樑。 | |
122 | 2022/10/18 | 地滑:水文地質和排水修復方法 | 國外文獻導讀 | 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 莊承穎 |
![]() |
![]() |
![]() |
![]() |
瑞士許多地區都受到地滑的影響,若邊坡土體突然加速常導致嚴重的損害。根據前人對於邊坡穩定性的研究表示,地下水為誘發邊坡失穩之關鍵因素之一,若能減少地下水的影響,應能有效減緩地滑。該指南說明改變地下水文的可行性措施,並介紹邊坡排水相關的補救及整治工程的實例,以減少邊坡可能的危害。 |
123 | 2022/10/04 | 台灣的歷史地震 | 水土保持教育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鍾令和 |
![]() |
![]() |
台灣是個地震頻繁的島嶼,兩個禮拜前東部的地震( 0917關山地震與0918池上地震),只是幫大家喚醒或許已被遺忘許久的記憶,而每一次的地震事件都告訴我們一些經驗。台灣的歷史地震紀錄帶該從明朝末年開始約有400年,而有地震儀觀測大約130年。從這些紀錄我們知道約15-40年就有一個規模7以上的地震事件,平均每18.1年就有一起死傷超過百人的地震事件。藉由分析過去的大地震事件,希望能提供多一點的地震資訊,也能為未來防災準備的參考。 | ||
124 | 2022/10/04 | 人工智慧於短延時降雨預測之應用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國立臺灣大學 | 汪立本 |
![]() |
![]() |
![]() |
汪立本博士2012年畢業於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後於英國、比利時從事博士後研究、參與數個歐盟都市防災相關計畫,於2020年回台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汪博士專長領域為氣象水文學、主要研究題目為高解析度時空降雨模擬,相關應用包括短延時雷達降雨預測、多來源降雨資料融合及模擬氣候變遷對於區域降雨特性之影響。 | |
125 | 2022/09/27 | 明霸克露橋災害頻傳原因探究-以土石流、水理、輸砂數值模擬觀點切入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 蔡宗賢 |
![]() |
![]() |
![]() |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造成山區多處崩塌及土石流災情,更讓山區河道堆積大量土石,造成每逢豪雨就有嚴重土砂問題,位於南橫公路上的明霸克露橋,是高雄桃源山區復興、拉芙蘭、梅山等3個里對外唯一通路,八八風災後,位於橋上游玉穗溪發生大規模崩塌,崩塌土砂亦在玉穗溪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潰決後,大水挾帶大量土砂沖毀橋梁,並造成河道大量土石堆積,河床整體抬升,為了確保民眾通行,橋梁越建越高,新建鋼便橋甚至高於舊橋達18公尺之多,足見本處土砂淤積的嚴重性,目前新建鋼便橋朝加高,強度更強方式做設計,但未來能否抵抗土砂威脅仍是未知數,本次將從崩塌後土石流、堰塞湖潰決以及河道輸砂數值模擬觀點作探討,初步探索玉穗溪土砂運移問題,以及評估明霸克露橋未來是否還有潛藏的斷橋危機? | |
126 | 2022/09/20 | 臺東縣大武鄉大鳥部落大規模崩塌潛勢特性與工程減災策略研究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立邦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 | 王姵兮 |
![]() |
![]() |
![]() |
![]() |
臺東南方沿海大鳥部落於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期間,部落邊坡大規模崩塌並形成土石流,掩埋14戶民宅。風災後經整體土石流災害復建工作已獲防災成效,但部落後方邊坡長期監測顯示厚層土體具持續滑動徵象,這幾年循跡歷史災害,透過可能滑動弱面判釋進行地質鑽探與各種地球物理探測,輔助長期坡地監測;掌握本區降雨促使地下水位抬升且不易洩降特性,雨季期間邊坡深層滑動面形成水脈通道促使地層位移,經長期調查監測成果評估,據以佈設大口徑集水井以有效導排深層地下水穩定邊坡。 |
127 | 2022/09/20 | 台灣愛玉產業輔導成果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台北分局農村營造課 | 吳鴻業 |
![]() |
![]() |
![]() |
愛玉是台灣特有的物種,生長在中央山脈海拔1200~1900米,野生的品種有超過300種品系,水保局臺北分局於106年起協助推廣愛玉紅九品系平地種植,迄今輔導方向擴及至愛玉種植技術、加工技術、行銷推廣及產品研發等四大面向,本次將帶您一同來認識愛玉及本分局輔導的成果! | |
128 | 2022/08/30 | 大規模崩塌地的監測與未來-以光華崩塌地為例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土石流防災中心 | 趙彥勛 |
![]() |
![]() |
![]() |
![]() |
極端氣候影響,使得全球環境產生劇烈變化,小林村的災害場景仍歷歷在目。本次將以桃園市復興區光華崩塌地(T002)為例,由數次降雨、地表變位等大規模崩塌事件的監測及相關數據的分析探討,我們能否進一步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或是獲得了何種啟發呢? |
129 | 2022/08/23 | 建構社會創新議題研究-我國農村社區企業 ESG 模型建立評估機制初探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台灣經濟研究院 | 康廷嶽 |
![]() |
![]() |
![]() |
近年國際及我國皆高度關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及ESG議題,本研究以FTSE Russell 投資機構提出的 ESG 模型為基礎,經與專家學者討論、實地勘察、滾動式調整後,建構專屬於我國農社企之ESG評估指標與模型,建立農村社區企業特性之評估14個主題,以利健全我國農社企組織永續發展且生態圈有機發展。 | |
130 | 2022/08/23 | 看見0.1的改變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卡萊多創意有限公司 | 簡劭瑜 |
![]() |
![]() |
![]() |
![]() |
水土保持季刊創刊至今10年,如何讓艱澀難懂的保育治理、防災監測等知識,轉化成民眾能理解的文字,及吸引民眾的目光。用設計與標題,看見水土保持季刊的進化、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