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中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logo

內文查詢 網站導覽

文字大小

縮小 放大 English 中文
:::

臺灣歷史堰塞湖案例資料

台灣山區地勢陡峭、地質破碎,加上地震或颱風豪雨事件容易造成山區土石崩塌,崩塌之土體一旦於河道堵塞,極有可能形成堰塞湖。前人研究顯示,堰塞湖存在時間短則幾小時,長則數千年,若發生潰決將嚴重影響下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實為防災應變重要之研究課題。本研究參考新聞報導及文獻紀錄,蒐集全臺灣 1979-2024 年共 80處天然壩堰塞湖案例,並應用遙測及DEM回溯歷史堰塞湖資料,判釋出崩塌地及堰塞湖壩體座標,提供相關歷史案例資料提供產官學研界研究應用。
堰塞湖類型
根據Costa and Schuster (1988)堰塞湖的分類包含火山天然壩(Volcanic dams)、崩塌天然壩(Landslide dams)、冰川天然壩(Glacial dams)、河川天然壩(Fluviatile dams)、風化天然壩(Eolian dams)、海岸天然壩(Coastal dams)、有機天然壩(Organic dams)等七大類型(圖片資料來源:My Costa Rica、維基百科、Clague & Evans(2002)、百度百科、Destination 360、Googlemap)。
火山- Lake Nicaragua, 尼加拉瓜

火山- Lake Nicaragua, 尼加拉瓜

崩塌- Earthquake Lake, 美國蒙大拿州

崩塌- Earthquake Lake, 美國蒙大拿州

崩塌- Spirit Lake, 美國華盛頓州

崩塌- Spirit Lake, 美國華盛頓州

冰川- Nostetuko Lake,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

冰川- Nostetuko Lake,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

河川- Lake Tung-ting, 中國

河川- Lake Tung-ting, 中國

風化- Moses Lake, 美國華盛頓州

風化- Moses Lake, 美國華盛頓州

海岸- Freshwater Lagoon, Eureka, 美國加州

海岸- Freshwater Lagoon, Eureka, 美國加州

有機- Lake Okeechobee, 美國佛羅里達州

有機- Lake Okeechobee, 美國佛羅里達州

堰塞湖發生原因
根據過去的文獻,堰塞湖主要誘發原因包含降雨、地震、火山、以及其他。
  • Schuster (1986): 在135個案例中,46%由降雨(包含暴風雪和融雪)誘發,38%由地震誘發,7%由火山引起,剩下的9%由其他因素如冰壩破壞(Jokulhlaup,Glacier burst,Ice-dam failures)、植被減少、河道侵蝕等引起。
  • Costa and Schuster (1988): 分析了全球128個堰塞湖,發現51%由降雨和融雪誘發,39%由地震引起,8%由火山爆發引起,其他原因如冰川、潟湖、風力侵蝕及生物構築等佔約2%。
  • 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4): 統計全球429個案例,52%由降雨(包含融雪)誘發,36%由地震誘發,5%由人為活動誘發,3%由火山引起,其餘為其他原因。
  • 水山等人 (2011): 分析日本至2008年宮城岩手地震的61個事件共168個堰塞湖,46%由地震誘發,降雨誘發佔5%,火山誘發佔7%,地震與降雨共同造成的佔3%,不確定原因的佔2%。
  • Peng and Zhang (2012): 分析全世界1,239個堰塞湖,42%由降雨誘發,40%由地震誘發,3%由人為活動誘發,1%由火山引起,2%為其他原因,12%不確定原因。
  • 陳昆廷 (2015): 蒐集台灣75個天然壩案例,發現約55%由降雨誘發,32%由地震誘發,13%誘發原因不明。
堰塞湖主要誘發原因分析
堰塞湖主要誘發原因分析


堰塞湖存續時間
堰塞湖的潰壩時間和應變時間可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研究顯示了堰塞湖潰壩的時間範圍:
  • Schuster (1986): 分析63個堰塞湖,發現22%會在24小時內潰壩,44%可維持7天,超過50%會在10天內消失,83%會在半年內潰壩,91%會在一年內潰壩。
  • Costa and Schuster (1988): 分析了73個堰塞湖,發現27%在一天內潰壩,41%在一周內潰壩,50%在10天內潰壩,80%在半年內潰壩,85%在一年內潰壩。
  • 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4): 在285個案例中,20%的堰塞湖在一天內潰壩,30%在一周內潰壩,41%在一個月內潰壩,54%在一年內潰壩。
  • Peng and Zhang (2012): 在204個案例中,發現超過一半的堰塞湖會在7天內潰決,只有13%能存活超過1年。
堰塞湖天然壩破壞時間
案例數 1天內 7天內 10天內 1個月內 0.5年內 1年內
Schuster (1986) 63 22% 44% 50% 83% 91%
Costa and Schuster (1988) 73 27% 41% 50% 80% 85%
水利規劃試驗所(2004) 285 20% 30% 41% 54%
Peng and Zhang, (2012) 204 34% 51% 71% 83% 87%
堰塞湖衍生災害
堰塞湖之災害主要來自其蓄積水體,在發生區上游,河道兩側聚落、道路可能受到蓄水量增加而發生淹沒災害,而其壩體因不穩定,蓄積水體於短時間內大量湧出,將造成壩體潰決,進而引發潰壩水流或是大量土砂流出等現象,對下游地區造成極大之威脅。
小林村潰壩後地形

小林村潰壩後地形

小林村下游旗山溪河道

小林村下游旗山溪河道

國內堰塞湖處置案例
國內最早的有較完整的堰塞湖紀錄為1862年的草嶺堰塞湖,從1862年開始,已發生之堰塞湖案例共計80處,許多堰塞湖在來不及處置前就已潰決,或是經判斷後無立即危險且無保全對象而採持續觀察。國內堰塞湖多因降雨引起,土體運動型式以崩塌及土石流為主,多因溢流破壞而潰壞,或藉由工程控制進行堰塞湖處置。國內外10個事件8個有處置紀錄的堰塞湖處置案例進行整理,內容包含誘發事件背景、堰塞湖處置時間軸、緊急應變紀錄、以及中長期應變紀錄,詳細內容請參附件。
臺灣歷史堰塞湖案例資料
台灣山區地勢陡峭、地質破碎,加上地震或颱風豪雨事件容易造成山區土石崩塌,崩塌之土體一旦於河道堵塞,極有可能形成堰塞湖。前人研究顯示,堰塞湖存在時間短則幾小時,長則數千年,若發生潰決將嚴重影響下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實為防災應變重要之研究課題。本研究參考新聞報導及文獻紀錄,蒐集全臺灣 1979-2024 年共 80處天然壩堰塞湖案例,並應用遙測及DEM回溯歷史堰塞湖資料,判釋出崩塌地及堰塞湖壩體座標,提供相關歷史案例資料提供產官學研界研究應用。
更多堰塞湖影像照片,請前往  歷史影像平台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 陳昆廷,「堰塞湖天然壩潛勢區位判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 陳樹群,「堰塞湖潰決機制與減災工法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0卷,第4期,第299-311頁,1999。
  • 陳樹群、許中立,「八八水災堰塞湖類型及其危險度評定」,工程科技通訊,第106期,第27-35頁,2010。
  •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堰塞湖引致災害防治對策之研究」,總報告,2004。
  • Costa, J. E. and Schuster, R. L.. “The 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natural dam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Vol. 100, pp. 1054-1068, 1988.
  • Ermini, L.and Casagli, N..“Prediction of the behaviour of landslide dams using a geomorphological dimensionless index.”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Vol. 28, pp. 31-47, 2003.
  • Peng, M. and Zhang, L. M.. “Breaching parameters of landslide dams.” Landslides, Vol. 9, pp. 13-31, 2012.
  • Schuster, R. L., and Costa, J. E.. “A perspective on landslide dams.” In Schuster, R. L., ed., Landslide Dam: Processes Risk and Mitigation,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 3, pp. 1-20, 1986.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