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321 | 2018/12/25 | 公私協力為土地留下記憶-水土保持局歷史影像平台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水土保持局 | 陳振宇 |
![]() |
![]() |
![]() |
![]() |
為保存臺灣這片土地的災害記憶,水土保持局歷史影像平台整合地圖、時間軸及影像管理的技術,使每張照片均具備「影像 」、「位置」、「時間」及「故事」等四個重要元素,透過時間或空間查詢方式,可了解各地過去發生災害事件的影像,甚至結合google街景圖快速比較今昔變化。 |
322 | 2018/12/18 | 遙控無人機輔助坡地防救災業務法規座談會 | UAV應用 |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 耿驊 |
![]() |
![]() |
![]() |
民用航空法「遙控無人機」專章已於本(107)年4月立法通過,暫定預計明(108)年7月起實施,如何推動註冊、檢驗、操作人員測驗等監理工作以保障飛航安全與社會秩序,在民用航空法架構下,如何有效發揮無人機創新特性,成為使用者普遍關注的議題。 | |
323 | 2018/12/11 | 金岳等集水區大規模土砂收支模式及觀測站建置與評估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臺北分署 | 李霽修 |
![]() |
![]() |
![]() |
![]() |
本計畫為運用各類遙測影響圖資及數值地形資料,配合現地測量與調查,探討金岳、水源山及碼崙溪等集水區崩塌地演變及土砂生產量體,掌握土砂來源;探討溪床縱、橫斷面坡度變化,評估溪流土砂運移,整合建立土砂收支模式,另配合觀測站建置及量測資料驗證前期106年度碼崙溪集水區土砂收支模式,提供防減災工作執行之參考及依據,俾利研擬對應保育治理策略,以降低災害可能發生。 |
324 | 2018/12/11 | 落石邊坡整治設計簡介 | 創新科技與新興工法、材料 | 世鼎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 丘達昌 |
![]() |
![]() |
![]() |
因全球氣候變遷,臺灣遭受颱風、豪雨及地震等天然災害衝擊甚劇,於鄰近山區等地發生邊坡岩塊墜落或岩層滑動層出不窮,不僅水土保持工作難以施行,亦造成政府單位管理維護不易,故邊坡整治工法考量為重點項目之一。鑒此,分享落石邊坡整治工法簡介與設計分析概述,期望俾利於邊坡防護實務設計得以更臻完善。 | |
325 | 2018/11/13 | UAV影像加值應用 | UAV應用 | 臺北分署 | 蕭仲富 |
![]() |
![]() |
![]() |
近年來因無人載具的普及與便利,對於工程紀錄有著良好效果,本次導讀是採用空拍影像經由後製處理後,實際應用於災害紀錄及完工檢查使用,並使歷史災害影像及工程品質得以提昇。 | |
326 | 2018/11/13 | 集水井工法簡介及相關職安衛注意事項-以梅花地滑區為例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臺北分署 | 郭芳慈 |
![]() |
![]() |
![]() |
![]() |
近年各分局皆有進行潛在大規模崩塌地區的調查監測,一般而言崩塌地區的滑動機制與地下水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如何有效導排崩塌地區內地下水為一門重要的課題,而採用大口徑集水井導排中深層地下水係為較普遍之工法,希望透過技研小組專題討論的平台來簡介大口徑集水井工法及施工過程中應注意的職業安全衛生,讓更多人對此工法能有初步的了解。 |
327 | 2018/11/06 | 利用混合實境技術展示BIM工程模型與開放地理資料之現況與挑戰 | 創新科技與新興工法、材料 | 聚禾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 黃敏郎 |
![]() |
![]() |
![]() |
本研究透過遊戲引擎實作混合實境 APP,即時展示使用者所在地範圍內之BIM工程模型及開放街圖資料,透過GPS 與陀螺儀控制攝影機位置、方位角與姿態,以達視界所至資訊即所現的虛實整合展示。初步實驗結果顯示開放地理資料可於擴增實境環境呈現,但因GPS 精度問題,虛實套疊狀況會有誤差與飄移現象,後續待GPS 精度提升及整合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術後,展示效果應可大大提升。 | |
328 | 2018/11/06 | 應用合成孔徑雷達影像進行事件型崩塌地偵測 |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 國立中央大學 | 姜壽浩 |
![]() |
![]() |
![]() |
近年來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影像已經開始應用於山區崩塌之監測與預判工作,由於合成孔徑雷達感測器屬於主動式微波感測器,相較於光學感測器,其波長較長可以穿透雲層,觀測較不受天候影響,目前國內之研究主要為運用雷達影像於崩塌潛在地區的變形偵測上,少見有事件型(如颱風強降雨、地震)誘發的崩塌直接判釋相關研究。由於雷達訊號對地表狀態改變的反應敏感,應用崩塌事件前、後期之雷達訊號變化之紋理資訊,可以直接與崩塌地產生關聯,因此可依此設計量化此紋理變化之指標,用以進行崩塌判釋與監測,並據此發展一套量化分析方法來關聯崩塌以及雷達訊號的特徵,就技術上而言,相信雷達資料具有極高潛力進行崩塌位置的直接判釋。 | |
329 | 2018/10/30 | 龍昇桉心園金質獎工程得獎分享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台中分局 | 張照宏 |
![]() |
![]() |
![]() |
龍昇桉心園位處苗栗縣造橋鄉,園區面積約2.5公頃,前身為廢棄耕地,100年參與短期經濟造林,102年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凝聚社區共識,運用水土保持技術,將農塘結合耕地造林,營造具水與綠主題的環境教育暨農林總合經營之開放場域。該工程以農塘活化及水資源循環多元利用,回應政府前瞻水環境,符合多元水資源、防洪治水、營造水環境之政策目標。 | |
330 | 2018/10/30 | 深層崩塌與區域水文及水質特徵變化之關聯性研究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成大發展基金會 | 蔡元融 |
![]() |
![]() |
![]() |
![]() |
本研究嘗試透過針對潛在大規模崩塌區之水質(電導度)進行調查,探討電導度變化與大規模崩塌之關聯性。本研究共採集了台灣南部和東部共415個水樣,所有水樣均透過離子色譜法檢與電導計量測電導度並判別水體可能來源。結果顯示,在時間差異上,台灣旱季的電導度大於雨季,電導率值約為300μS/ m,主要是因因為電導度在雨季期間會因雨水比例增加而影響。而在空間差異上,在主要四個研究集水區中,高屏溪之平均電導度最高,台東沿海地區最低。本研究另針對潛在大規模崩塌率與電導度之關聯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高潛在大規模崩塌率之集水區確實可以觀測到較高之電導度。最後,在溪流沿程的分布上,電導度會受潛在大規模崩塌區的湧水影響。當自下游往上游逐漸接近湧水點時,電導率會急速升高,相反,當遠離湧水點時,電導率則會降低。初步研究顯示電導度的空間差異確實可以用來判斷有無潛在大規模崩塌,但仍需有長時間之連續觀察才能確定電導度與大規模崩塌活動性之關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