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 351 | 2019/01/08 | 颱洪時期空間致災風險推論系統之建置研究 |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 逢甲大學 | 陳昶憲 |
|
|
|
颱風對臺灣的降雨影響,相關因子包括位置與氣象參數,而因子間的互動影響錯綜複雜;基於防災需求,本研究藉由蒐集有限的颱風即時警報單,建置颱風因子資料庫,再利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方法,預估未來24小時颱風累積降雨量。 | |
| 352 | 2019/01/08 | 翡翠水庫集水區水文特性分析及水文站檢核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水土保持局 | 陳茹蕙 |
|
|
|
水文資訊為構成水資源規劃、水工結構物以及水利運轉之最基本要素。利用長期水文資料,應用統計方法分析集水區水文特性、雨量及流量站網分析,期建立完整水文資訊,進而提供後續相關水土保持相關規劃及設計。 | |
| 353 | 2018/12/25 | 物聯網技術導入應用防災 | 創新科技與新興工法、材料 | 智聯工程科技顧問有限公司 | 王兆文 |
|
|
|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影響,短強降雨及長延時情形下,常面臨颱風或豪雨發佈土石流警戒時之預警應變時效急迫問題,而雨量資訊係為警戒發布之重要基準,然因山區地面雨量站受密度不足而有精確度之影響,乃冀以創新思維透過物聯網(IOT)為骨幹,鏈結資通訊(ICT)技術,並結合土石流防災社區及防災專員等力量,共同提昇土石流預警應變能力,同時廣佈佈設以達到物聯網目標。 | |
| 354 | 2018/12/25 | 公私協力為土地留下記憶-水土保持局歷史影像平台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水土保持局 | 陳振宇 |
|
|
|
|
為保存臺灣這片土地的災害記憶,水土保持局歷史影像平台整合地圖、時間軸及影像管理的技術,使每張照片均具備「影像 」、「位置」、「時間」及「故事」等四個重要元素,透過時間或空間查詢方式,可了解各地過去發生災害事件的影像,甚至結合google街景圖快速比較今昔變化。 |
| 355 | 2018/12/18 | 遙控無人機輔助坡地防救災業務法規座談會 | UAV應用 |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 耿驊 |
|
|
|
民用航空法「遙控無人機」專章已於本(107)年4月立法通過,暫定預計明(108)年7月起實施,如何推動註冊、檢驗、操作人員測驗等監理工作以保障飛航安全與社會秩序,在民用航空法架構下,如何有效發揮無人機創新特性,成為使用者普遍關注的議題。 | |
| 356 | 2018/12/11 | 金岳等集水區大規模土砂收支模式及觀測站建置與評估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臺北分署 | 李霽修 |
|
|
|
|
本計畫為運用各類遙測影響圖資及數值地形資料,配合現地測量與調查,探討金岳、水源山及碼崙溪等集水區崩塌地演變及土砂生產量體,掌握土砂來源;探討溪床縱、橫斷面坡度變化,評估溪流土砂運移,整合建立土砂收支模式,另配合觀測站建置及量測資料驗證前期106年度碼崙溪集水區土砂收支模式,提供防減災工作執行之參考及依據,俾利研擬對應保育治理策略,以降低災害可能發生。 |
| 357 | 2018/12/11 | 落石邊坡整治設計簡介 | 創新科技與新興工法、材料 | 世鼎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 丘達昌 |
|
|
|
因全球氣候變遷,臺灣遭受颱風、豪雨及地震等天然災害衝擊甚劇,於鄰近山區等地發生邊坡岩塊墜落或岩層滑動層出不窮,不僅水土保持工作難以施行,亦造成政府單位管理維護不易,故邊坡整治工法考量為重點項目之一。鑒此,分享落石邊坡整治工法簡介與設計分析概述,期望俾利於邊坡防護實務設計得以更臻完善。 | |
| 358 | 2018/11/13 | UAV影像加值應用 | UAV應用 | 臺北分署 | 蕭仲富 |
|
|
|
近年來因無人載具的普及與便利,對於工程紀錄有著良好效果,本次導讀是採用空拍影像經由後製處理後,實際應用於災害紀錄及完工檢查使用,並使歷史災害影像及工程品質得以提昇。 | |
| 359 | 2018/11/13 | 集水井工法簡介及相關職安衛注意事項-以梅花地滑區為例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臺北分署 | 郭芳慈 |
|
|
|
|
近年各分局皆有進行潛在大規模崩塌地區的調查監測,一般而言崩塌地區的滑動機制與地下水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如何有效導排崩塌地區內地下水為一門重要的課題,而採用大口徑集水井導排中深層地下水係為較普遍之工法,希望透過技研小組專題討論的平台來簡介大口徑集水井工法及施工過程中應注意的職業安全衛生,讓更多人對此工法能有初步的了解。 |
| 360 | 2018/11/06 | 利用混合實境技術展示BIM工程模型與開放地理資料之現況與挑戰 | 創新科技與新興工法、材料 | 聚禾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 黃敏郎 |
|
|
|
本研究透過遊戲引擎實作混合實境 APP,即時展示使用者所在地範圍內之BIM工程模型及開放街圖資料,透過GPS 與陀螺儀控制攝影機位置、方位角與姿態,以達視界所至資訊即所現的虛實整合展示。初步實驗結果顯示開放地理資料可於擴增實境環境呈現,但因GPS 精度問題,虛實套疊狀況會有誤差與飄移現象,後續待GPS 精度提升及整合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術後,展示效果應可大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