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 181 | 2022/04/26 | 農塘管理及保全指引 | 國外文獻導讀 | 保育治理組 | 鄒宗穎 |
|
|
|
|
農塘為供給農業用水設施,農業生產不可或缺,自古以來為農業發展重要角色。農業主流經濟沒落,極端氣候災害,造成農塘的受損廢棄。本「農塘管理及保全指引」內容,在於定義農塘、管理者及防災工程等,希望確保農塘具備供給農業用水機能,推動強化農塘防減災對策,活化農塘於現今的重要地位。 |
| 182 | 2022/04/26 | 獅潭鄉大東勢溪大東勢尾野溪整治工程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亞際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 | 張緯東 |
|
|
|
工程特色:舊壩改善延壽再生,創造全方位永續效益 | |
| 183 | 2022/04/19 | 廣島縣 基礎調查手冊(案) -(陡坡編) | 國外文獻導讀 | 保育治理組 | 張欽舜 |
|
|
|
|
廣島縣土木建設局為了順利推動縣內所實施的基礎調查且維持一定水準以上的調查精度,將一般性的基礎調查編寫了「土砂災害防止相關基礎調查手冊(案)(陡坡編)」,其中實施內容劃分為調查對象(第Ⅰ編)、調查方法(第Ⅱ編)、調查內容(第Ⅲ編),予以記載,並實施調查量測。 |
| 184 | 2022/04/19 | 智慧國土之水庫特定水土保持區工程資訊化輔助管理研析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建國科技大學 | 王珮茹 |
|
|
|
|
水庫集水區面積廣大,加上許多法定保護區與限制發展區的劃定,若將水庫集水區全部劃為特定水土保持區,其涵蓋部分非土砂災害區域,不符合特定水土保持區亟需實施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之原則,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水庫集水區特定水土保持區採用災害治理原則,依災害潛勢高中低分級管理劃設,以進行適當土地使用管制及權責機關分工合作。 |
| 185 | 2022/03/29 | 水土保持設施生命週期履歷3D視覺化平台之建置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潘乃欣 |
|
|
|
|
水保設施分佈多且位處於偏遠,巡檢記錄層面儼然成為主要對於環境與設施構造紀錄來源,藉由巡檢過程中的影像紀錄,可瞭解周圍環境與設施的功能性變化,有利於災前與災後的情勢比對或復原的參考依據。透過CAD設計2D平面與斷面圖進行3D設計圖像建置,再利用無人飛行機做影像收集,透過現場所蒐集影像以拼接方式組成環景影像或3D影像模型並增加擴增實境,使用行動裝置以視覺化方式調閱檢視相關維護履歷資訊,提升災害檢測與設施影像管理之效率。 |
| 186 | 2022/03/22 | 農村社區推動生態療癒之設計與實踐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亞洲大學 | 童秋霞 |
|
|
|
|
現代人因各種不同的壓力,需要更多心靈沈淨與身心療癒的活動空間與方式,瑜珈、冥想..等心靈活動極受歡迎,生態療癒可以提供再生農村社區多元化的發展與完整的身心靈體驗方式。 |
| 187 | 2022/03/22 | 推動水保防災教育之經驗分享 -「莫拉克風災紀念館」為起點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 郭世文 |
|
|
|
水保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工館」)於104年7月簽訂合作協議書,以科工館的「莫拉克風災紀念館」為平台,進行水土保持及防災教育。本次講座將分享過往推出的展示教育活動之規劃理念、營運經驗及未來展望,包括: | |
| 188 | 2022/03/15 | 護坡箱及護岸牆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 | 劉西河 |
|
|
|
預鑄工法實務案例探討,為護坡箱塊及護岸牆用來解決護岸破壞水岸景觀及自然生態的弱點,同時考量施工難度與成本及損壞後不易維修的問題。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本設計產品思維過程,不僅是理論知識還須經過實務上經驗的深思結合,藉以提供本局暨所屬分局同仁及相關人員於規劃設計思維上之參考。 | |
| 189 | 2022/03/15 | 原住民部落大規模崩塌潛勢區疏散避難議題與國土計畫非工程減災對策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臺北市立大學 | 吳杰穎 |
|
|
|
本研究發現大規模崩塌疏散避難,與土石流模式不完全相同,有四項議題必須深入考量:村里長與原民部落的關係、部落中的工寮、部落中的觀光產業及部落聯外道路。而國土計畫法中關於原民土地空間規劃,有三項策略: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及國土復育促進地區,可作為部落因應大規模崩塌潛勢之非工程減災對策。 | |
| 190 | 2022/03/01 | 整合多時序雷達影像與紋理資訊進行崩塌地長時距監測 |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 國立中央大學 | 姜壽浩 |
|
|
|
|
在崩塌災害的防治工作上,使用遙測資料,如衛星影像、航空照片等,對於快速擷取災害情資有極大的助益。且不同於光學影像,雷達影像可適用在多雲霧的氣候條件下,更突顯了雷達遙測資料的應用價值。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提出一以雷達影像為基礎之崩塌判釋方法,藉由整合雷達訊號的時序特徵以及空間特徵,以應用於長時距的崩塌監測。為了精進雷達影像為基礎的崩塌判釋技術,本研究針對山區地形陰影區校正、時序資料的標準化兩項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研究成果顯示,本研究整合多時序影像以及紋理影像進行SVM監督式分類,在兩個不同研究區的試驗發現,對於面積大於0.5公頃之崩塌地有相當不錯的判釋正確性(大於75%),而透過長時距監測試驗,本研究認為,在影像資料可取得之情形下,能有效地進行崩塌地即時監測,有利於災害事件的後續反應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