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171 | 2022/03/15 | 原住民部落大規模崩塌潛勢區疏散避難議題與國土計畫非工程減災對策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臺北市立大學 | 吳杰穎 |
![]() |
![]() |
![]() |
本研究發現大規模崩塌疏散避難,與土石流模式不完全相同,有四項議題必須深入考量:村里長與原民部落的關係、部落中的工寮、部落中的觀光產業及部落聯外道路。而國土計畫法中關於原民土地空間規劃,有三項策略: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及國土復育促進地區,可作為部落因應大規模崩塌潛勢之非工程減災對策。 | |
172 | 2022/03/01 | 整合多時序雷達影像與紋理資訊進行崩塌地長時距監測 |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 國立中央大學 | 姜壽浩 |
![]() |
![]() |
![]() |
![]() |
在崩塌災害的防治工作上,使用遙測資料,如衛星影像、航空照片等,對於快速擷取災害情資有極大的助益。且不同於光學影像,雷達影像可適用在多雲霧的氣候條件下,更突顯了雷達遙測資料的應用價值。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提出一以雷達影像為基礎之崩塌判釋方法,藉由整合雷達訊號的時序特徵以及空間特徵,以應用於長時距的崩塌監測。為了精進雷達影像為基礎的崩塌判釋技術,本研究針對山區地形陰影區校正、時序資料的標準化兩項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研究成果顯示,本研究整合多時序影像以及紋理影像進行SVM監督式分類,在兩個不同研究區的試驗發現,對於面積大於0.5公頃之崩塌地有相當不錯的判釋正確性(大於75%),而透過長時距監測試驗,本研究認為,在影像資料可取得之情形下,能有效地進行崩塌地即時監測,有利於災害事件的後續反應作為。 |
173 | 2022/03/01 | 應用微型沖刷樁觀測系列固床工下游局部沖刷深度之動態變化及其合理間距之設計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逢甲大學 | 林秉賢 |
![]() |
![]() |
![]() |
![]() |
本研究為苗栗縣苑裡溪集水區石頭溪櫻花橋下游系列固床工、苗栗縣南港溪支流大坪野溪河道治理工程及臺中市草湖溪集水區支流北溝溪民生橋上游土砂災害治理工程等三處系列固床工之場址,以自行研發之微型沖刷磚架設於固床工下游溪床局部沖刷坑範圍,透過現場量測方式了解計畫執行期間歷次颱風豪雨過程各固床工下游溪床之局部沖刷坑深度之動態變化。 |
174 | 2022/02/22 | 拱型固床工之沖淤探討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國立臺灣大學 | 黃宏斌 |
![]() |
![]() |
![]() |
![]() |
與直線型固床工不同,拱型固床工在不同拱度、水位高度以及法線方向皆會產生不同之河床沖淤特性。本研究除了以水槽試驗探討拱型固床工水理機制外,同時應用二維水理輸砂軟體RiverFlow 2D 探討新北市水仙溪拱型固床工之沖淤特性。 |
175 | 2022/02/15 | 築壩式農塘方形豎井(垂直涵洞式)溢洪道流量公式及滯洪設計之試驗研究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逢甲大學 | 吳銘順 |
![]() |
![]() |
![]() |
![]() |
本研究旨在建立築壩式農塘方形豎井溢洪道之溢流量計算公式,同時對於方形豎井溢洪道與矩形出水口共構的情況下,分別建立方形豎井溢洪道與矩形出水口之溢流量公式,不僅可供緊急溢洪流量計算,亦能運用於農塘滯洪演算,以提供實務設計之參採。 |
176 | 2022/02/08 | 地質與文史:地質人說文史穩死?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地質資料組 | 陳政恒 |
![]() |
![]() |
由地質調查所附近的中永和最早的水圳工程永豐圳開始,發現藉由地質圖與中研院的古地圖的結合,有助於我們拼湊合成出許多有趣的文史發展與變遷。繼而藉由公館凝灰岩所在的寶藏巖,作為110年地質志工訓練的工具,並探討地質與產業、都市發展的關係。未來繼續挖掘原住民神話、多變的北港溪與倒風內海的海盜王國等話題,地質人說文史穩死嗎?嗯,說不定更有趣喔。 | ||
177 | 2022/01/25 | 崩塌活躍性與時空熱區技術探討-特定水土保持區應用探討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逢甲大學 | 吳俊鋐 |
![]() |
![]() |
![]() |
「為瞭解曾文水庫集水區歷年崩塌在時空上的分佈關係,本研究以崩塌活躍性評估及崩塌時空熱區方式討論各子集水區崩塌的時空分佈特性與活躍性。曾文水庫集水區最上游的達邦及長谷川溪子集水區符合本研究提出以水土保持法第16-2條劃設特定水土保持區的要求,而具有兩個大量土砂產出的子集水區匯入的下游河段及部分具有大量河岸崩塌的蜿蜒河段,也符合以水土保持法第16-3條劃設特定水土保持區的要求。」 | |
178 | 2022/01/25 | 與地理資訊系統整合之崩塌與土石流運移行爲模組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國立成功大學 | 戴義欽 |
![]() |
![]() |
整合地理資訊系統中數值地形資料(DEM)、QPESUMS降雨量、土地利用形態與逕流曲線係數等資料,透過團隊開發之數值模式,推估土石流可能的溢流點位置,進行土石流情境探討或是災害過程回溯。演算的成果不僅可於QGIS、巨量空間資訊系統(BigGIS)或Google Earth瀏覽器上呈現,也可透過團隊開發之三維互動式平台,以立體多視角的方式呈現運算成果(土沙運移、崩塌流動路徑、土體深度時間軸變化)。 | ||
179 | 2022/01/18 | 跨時空災害防衛隊-原鄉部落坡地災害資訊整合應用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政大地政系、中興社防災中心 | 林士淵、李璟芳 |
![]() |
![]() |
本次分享是由甫獲得聯發科技2021年舉辦的「智在家鄉」競賽的首獎作品。為解決原鄉部落的環境災害監測資訊雙向中斷的問題,我們將說明如何整合雷達衛星評估技術、IoT環境感測器、災害定位APP及災害示警AR等技術,讓部落居民能夠主動面對災害,達到避災為先、轉災為知的目標。 | ||
180 | 2022/01/04 | 大規模崩塌區之防、減災與工程地質模型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國立中央大學 | 董家鈞 |
![]() |
![]() |
![]() |
工程地質模型是大規模崩塌防減、災工作推動之基礎。若完全忽視或過度信賴工程地質模型,均將造成防、減災工作推動不利之影響。本演講先從區域地質圖、環境地質圖與工程地質圖之差異切入,說明工程地質模型製圖比例尺與精度之重要性;接著說明建立工程地質模型之程序與要點;最後闡述地質模型之不確定性與量化方式。透過大規模崩塌實際案例,深入說明三維工程地質模型對大規模崩塌監測與預警以及工程整治規劃可能產生之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