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271 | 2020/03/17 | 陡坡崩塌地無人飛行載具(UAV)噴植工法作業與驗證 | UAV應用 | 台灣環境綠化協會 | 林政侑 |
![]() |
![]() |
![]() |
![]() |
為克服交通不易抵達之崩塌地植生復育,無人飛行載具(UAV)於崩塌地植生作業已廣泛發展,惟目前主要以裝載植生粒劑進行垂直灑播為主,本議題除探討UAV水平噴植之可行性外,亦分享如何應用環境指標提升噴植成效。 |
272 | 2020/03/17 | 陡坡崩塌地微立地條件與應用無人飛行載具(UAV)播種植生之介面整合試驗 | UAV應用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唐琦 |
![]() |
![]() |
![]() |
![]() |
崩塌地應用UAV導入植生粒劑等資材到達崩塌地坡面,探究崩塌地微立地條件與植生復舊間之關聯,整合植生資材屬性與崩塌地植生基盤介面,配合前期UAV負載植生粒劑經投擲導入崩塌地之計畫推展,驗證崩塌地微植生基盤,期能提高國內使用UAV投擲植生粒劑於崩塌地的成效,及提供相關播種植生工法參考依據。初步獲致結果整理如下:(1)崩塌地維持相對溼度偏高之濕潤狀態,利於植生粒劑於發芽後,有補充水分來源以支應生長所需耗水量時,此將有利於綠覆率維持與增加。(2)先驅植物入侵崩塌地坡面後,可選留植物種子具有纖毛者理應可列為自然黏著於坡面之植物選留植物。如:加拿大蓬、蘆竹、五節芒、羅滋草、木苧麻、波葉山螞蝗及葛藤。(3)採用水土保持局前期研發植生粒劑進行投擲作業後:1 周內即有草類植物發芽,木本植物約在2周內發芽;扣除崩塌地裸露面,植生粒劑所覆蓋區位之綠覆率於1個月內達20%,當4個月達43%。(4)植生粒劑投擲作業後一個月後,可於塊石、礫石:上側、分布不連續之鞍部、下側間隙等具有蓄積淤土之微地形處外,部分崩塌地坡面有泥岩風化處見到植生粒劑之木本植物發芽生長。 |
273 | 2020/02/25 | NB-IOT與免控制點位移量測技術進行水土保持設施之安全檢測與評估 | 防災科技與精進策略 | 國立台灣大學 | 廖國偉 |
![]() |
![]() |
![]() |
本計畫探討NB-IoT與免控制點位移量測技術應用於防砂壩安全評估的可行性,除以數值與實體試驗驗證準確性外,並選定烏來忠治防砂壩作為標地物並說明分析的結果。 | |
274 | 2020/02/25 | 土砂收支關係之視覺化展示研究 |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 社團法人臺灣省水土保持技師公會 | 蔡易達 |
![]() |
![]() |
![]() |
![]() |
考量整體集水區坡面與河道等單元,本研究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展示各計畫區間之土砂流失量、推積量、生產量等土砂量,並研擬多時期土砂收支視覺化展示方式,以清楚表示集水區土砂時間與空間分布狀況,供水土保持局未來土砂收支視覺化成果之參考。 |
275 | 2020/02/18 | 地滑地搶救大作戰互動教具研發2.0 | 水土保持教育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許世孟 |
![]() |
![]() |
![]() |
![]() |
為增添水土保持局酷學校學習資源與拓展全新的水保教育模式,本研究以地滑災害為教育主題,開發出一套互動式與真實性兼備之教學資源,讓野外不易觀察之大規模走山現象,可以仿真重現於教室,同時藉由注入災害防治思維,深耕防災與水保知識於學生心中,達到落實水土保持酷學校理念—將水土保持知識向下紮根、水平擴散之目標。 |
276 | 2020/02/18 | 溪流防砂設施美質評估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國立中興大學 | 陳樹群 |
![]() |
![]() |
![]() |
![]() |
溪流之防砂設施除了保有原來的機能外,對於整體溪流環境景觀之美感與生物棲息環境逐漸被重視。本研究以視覺偏好度做為景觀環境的指標。力求工程設計對於防砂美學之重視,提升與自然之結合。 |
277 | 2020/02/11 | 跨域公私部門推動水土保持及全民防災教育之研究 | 水土保持教育 | 逢甲大學 | 陳柏蒼 |
![]() |
![]() |
![]() |
![]() |
本計畫就國內外各式防災社區計畫進行維運難度與困難探討,並借鏡日本「防災士」、「全民防災」推動之經驗,就其在日本將公部門與私部門的防災連結操作進行研析,並邀請我國產、官、學界代表與日本防災士會代表召開論壇,討論日本經驗如何在我國國情及防災體系下,做為未來在「韌性社區與全民防災」工作依循之基,提出針對土石流防災專員與防災社區的前瞻管理建議。 |
278 | 2020/02/11 | 發展全景網路直播技術產製互動虛擬實境教材運用於水土保持教育網路推廣及成效分析 | 水土保持教育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 蔡鴻旭 |
![]() |
![]() |
![]() |
![]() |
產出3部VR宣導性教材影片 |
279 | 2020/01/07 | 護岸基座及其組塊暨應用案例分享 | 創新科技與新興工法、材料 | 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 | 林妍琇 |
![]() |
![]() |
![]() |
簡報內容分為緣起、預鑄構件應用案例、預鑄構件專利申請-以護岸基座及其組塊為例、出火橋下游野溪工程應用四大部分,緣起中說明護岸基座及其組塊研發動機,由既往所發生職災案例及勞動部公布全國職災情形反思是否可嘗試改變工程型態,比較歷年發包率及模板工短缺問題日漸嚴重等因素,促使分局朝未來施工型態可改由營造業四化亦即預鑄構建應用水土保持工法之推動動機。 | |
280 | 2020/01/07 | 日本「守護美麗山河之災害復舊基本方針」文獻導讀 | 國外文獻導讀 | 水保局技研小組 | 林詠喬 |
![]() |
![]() |
![]() |
![]() |
本篇文獻環繞著人文、生態、營造的主軸,針對多自然型河川進行災害復舊計畫及改善復舊計畫提出建議及方針。災害復舊計畫以災害後恢復河川原本樣貌為核心,進行相關災害後檢討、施工與追蹤;而改善復舊計畫以如何防止災害再度發生的角度,進行檢討及一系列計畫。本篇文獻為日本國土交通省2014年修訂改善復舊計畫後,歷時約4年再次修訂災害復舊計畫的2018年度版,對於國內河川營造及經營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