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241 | 2020/11/17 | 堰塞湖形成機制與預測方法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屏科大複合土砂災害防治研究中心 研究總中心 | 陳昆廷 |
![]() |
![]() |
![]() |
本次技術專題講座將分享堰塞湖形成機制與預測方法,由文獻彙整、現場調查、半經驗評估法、案例分析等方法歸類堰塞湖形成機制並推演其預測方法。透過形成機制與預測方法探討堰塞湖可能形成之位置和規模,提升堰塞湖防災應變所面臨處理時間有限之限制,以協助治理工程規劃、災害預警發布、緊急應變及避難疏散計畫規劃等。 | |
242 | 2020/11/17 | 日本「 廣島縣基礎調查手冊(土石流編)」導讀 | 國外文獻導讀 | 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 林宥伯 |
![]() |
![]() |
![]() |
![]() |
臺灣地形豐富陡峭,山高水急且降雨集中,土石流及二次災害影響,是當下防災與未來氣候變遷下的重要課題,為了人民安全與保全對象,勢必需要規劃相關的治理與調適策略。本文獻導讀借鏡氣候、開發型態皆與臺灣類似的日本,探討基礎調查與防災精進面向。 |
243 | 2020/10/20 | 以離心模型試驗探討植生對邊坡穩定的影響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國立中央大學 | 洪汶宜 |
![]() |
![]() |
![]() |
![]() |
本研究使用地工離心機進行一系列邊坡模型試驗,根據土壤及環境類型選用小麥草、紅豆及向日葵,以改變所受重力場評估不同根系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邊坡模型係以相對密度50%(乾單位重14.95 kN/m3)的乾砂與水拌和成含水量為10%的砂土,坡度為45度,高度為200 mm,於坡面種植選用之植物,並在植物生長至第7天時進行試驗,逐漸增加所受之重力場直至破壞。試驗結果顯示,土壤中的根系會提升土壤凝聚力與摩擦角等抗剪強度,且與土壤邊坡做比較,植入小麥草、紅豆、向日葵根系的邊坡的安全係數為1.8、1.2與1.2,且能有效地避免邊坡產生淺層破壞,提高邊坡的穩定性。 |
244 | 2020/10/20 | 高解析度全動力水理模式應用於堰塞湖潰壩互動模擬及其他應用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荷蘭商青蛙科技有限公司 | 許永佳 |
![]() |
![]() |
此演講目的為利用3Di高解析度全動力水理模式應用於潰壩的互動式模擬與探討3Di水理模式在降雨逕流,坡地泥砂沖刷,土石流發生時間的探討。 | ||
245 | 2020/10/06 | 台灣山坡地保育利用歷史回顧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退休人員 | 吳久雄 |
![]() |
![]() |
![]() |
本篇「台灣山坡地保育利用」乃為簡要陳述台灣山坡地的地理環境背景,造就當前可容許利用土地分布狀態的緣由,以至歷來土地利用的演變。而坡地災害的頻仍發生乃屬於自然的宿命,其因應治理的經過與對策等等。最後則分析台灣從北到南,高山綿延,大面積的坡地的分佈,此種狀態對本地居民及生態產生的正負面影響。 | |
246 | 2020/09/29 | 日本「魚類容易上溯之河川營造指引」文獻導讀 | 國外文獻導讀 | 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 林詠喬 |
![]() |
![]() |
![]() |
![]() |
河川橫向設施常有妨礙魚類上溯與降河的討論議題,魚道是恢復這方面河川機能的方法之一,但若要恢復魚類容易繁衍甚至是其他生物易容易棲息的河川環境,需對魚道及橫向設施進行全面的盤整與整備,並包含於河道計畫內。本文獻導讀係為2005年日本國土交通省河川局彙整、提供之改善魚類等上溯與降河河川環境的參考技術指引,可供河川相關管理者與規劃者參考。 |
247 | 2020/09/29 | 三維國家底圖發展現況與展望 |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 國土測繪中心 | 林昌鑑 |
![]() |
![]() |
![]() |
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3D GIS,本中心自108年起推動2D底圖升級為3D及3D底圖服務發布等工作,本次簡報主要為分享國際3D資料建置及服務標準發展,並說明本中心推動3D國家底圖整體策略及最新執行現況,包含3D建物及3D道路建置情形、3D建物更新及精進策略、不同類型3D建物整合方式、3D底圖服務發布方案、多維度國家空間資訊服務平臺建置及試營運資訊。 | |
248 | 2020/09/22 | 彰化縣埔鹽鄉返鄉青農的留農與地方創生—地方依附與社會網絡支持系統之建構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宋郁玲 |
![]() |
![]() |
![]() |
![]() |
本計畫目標在建構彰化埔鹽鄉返鄉青農地方支持社會網絡平台,以促進返鄉青年留農創生,嘗試為農村人口流失問題提出解方,並為農村注入產業活力。執行方法包括:產業盤點、深度訪談、影像記錄、圓桌論壇、農產包裝與行銷設計,並整合於網路平台,成為外部資源管道,以及外界透過平台與之互動,合作的重要機制。 |
249 | 2020/09/22 | 農村環境改善案例整體評析分享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水土保持局農村建設組 | 游富傑 |
![]() |
![]() |
![]() |
![]() |
本計畫期望透過知識及經驗的整合與管理提升工程價值,並呼應農村環境永續議題、鼓勵農村工程與時俱進。主要工作內容包含盤點分析近年水保局的農村建設工程,就優良案例之農村環境設計系統性整理工程書圖資料,供作相關單位參考範本;進一步精選出代表案例彙編技術概念專書作為政府部門的對內宣導、另以淺顯易於親近的角度編製特刊,對外向大眾宣導;同時製作宣導短片、辦理成果聯展、舉辦教育訓練等方式進行多元宣傳推廣。 |
250 | 2020/09/15 | 崩塌地之雷達迴波訊號與影像紋理特性之分析研究 | 遙測技術與GIS應用 |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 姜壽浩 |
![]() |
![]() |
![]() |
![]() |
近年來遙測技術在崩塌災害的即時資訊取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由颱風或強降雨造成的崩塌往往伴隨著多雲的大氣狀況,可能限制了光學影像的觀測能力,使得較不受雲霧限制的雷達觀測資料具有較大的優勢以提供即時提供災害資訊。本研究使用Sentinel-1 C band雷達資料,分析崩塌地之後向散射變化,並應用多時期之雷達影像與影像紋理資訊進行崩塌地的判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