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221 | 2020/12/15 | 專利「護岸塊」發想歷程與應用分享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 | 黃勝頂 |
![]() |
![]() |
![]() |
本研究為強化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安全衛生管理功能,提升安全衛生管理績效,保障工作者安全與健康,尤其是現場工人短缺與技術水平控管不易問題,爰以具生態及透水考量之多孔性預鑄單元模組施工建造,降低施工危害、加速災修工程執行速度的可能性。預鑄工法透過嚴格的品管環保製程和縮短工期,可以克服各種形狀的預鑄單元及天候影響;單元構件於室內進行預鑄作業,可快速精準有效率地大量生產,並運送至工地現場進行快速吊裝、組立,使用較少人力配合機械施工,使工期至少縮短一半,倘若現場腹地大之條件亦可於現場預鑄以減少搬運受損情形,符合水土保持局推動營造業四化之進程。其中,本研究係以台東森永五福谷溪護岸工程為例,瞭解適用預鑄組合式單元的條件與工法選配原則,為降低辦理運用預鑄組合式單元工程之施工風險,針對所使用之預鑄單元發包工程,輔以新技術方式(包含3D列印技術、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及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導入護岸工程施工流程之工序探討,產出其對應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以提供廠商安全施作。 | |
222 | 2020/12/01 | 日本「氣候變遷下日本土砂防災策略演進」文獻導讀 | 國外文獻導讀 | 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 詹婉妤 |
![]() |
![]() |
![]() |
![]() |
台灣及日本,每年均面臨地震、颱風、豪雨及其衍生之土砂災害,造成嚴重災情。儘管歷年來台日二國均已建立土砂防災相關機制,惟面臨氣候變遷等衝擊,極端降雨事件發生規模與頻率均有逐年增加之趨勢,傳統防災機制與思維似已無法有效因應。日本近年來連續發生多起重大水災及土砂災情後,相關單位已針對近期土砂災害特徵及氣候變遷下土砂防災對策密集研商,並提出相關調適策略與作法。透過蒐集及分析日本近期相關重要文獻,歸納整理其土砂災害調適核心策略,涵括軟體、硬體、管理及自主防災等四個面向,相關結果可作為國內未來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相關計畫及研擬土砂災害對策時參考。 |
223 | 2020/11/27 | 南部農村產業加值跨域合作輔導計畫-屏東地區可可產業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 | 林育聰 |
![]() |
![]() |
![]() |
屏東可可產業近年在南臺灣崛起,不僅屢獲國際獎項肯定,同時也朝著越在地越國際的精品路線努力,因此,本次將介紹南部農村產業加值跨域合作輔導計畫在屏東地區可可產業的推動情形,並分享近期各單位在屏東可可執行成效及未來願景。 | |
224 | 2020/11/24 | 建置坡地與土石流防災監測系統低功耗廣域網路之可行性研究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明新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環境資源管理系 | 郭治平 |
![]() |
![]() |
![]() |
![]() |
坡坡地災害發生前、中、後期,監測系統能否有效將待測之訊號有效傳遞到後台伺服器並順利即時上傳至雲端,一直是防災技術中關鍵的課題。長距離低功耗廣域網路為近年發展之通訊技術,在都會區之應用已經日趨成熟與廣泛;然而在坡地,受制於幅員遼闊、電力供應與基地台架設限制,長距離低功耗廣域網路之功能更為重要且須受到驗證。過去研究成果中,發現相對於地形與天候,植被可能對通訊品質的影響更高。此外NB-IoT已於山坡地一併被評估且分析漏失率,本研究將繼續針對不同條件下之相互匹配使用方式,以達最佳化之效果。 |
225 | 2020/11/24 | 無人載具多時序高解析空間資訊擷取技術整合、精度評估及應用 | UAV應用 | 臺北科技大學 | 張國楨 |
![]() |
![]() |
![]() |
![]() |
台灣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變化和地質條件,經常受到颱風、水災、土石流、山崩及地震等許多天然災害的侵襲,每每造成人民生命及財產的嚴重損失。近年來由於全球環境變遷問題所帶來的影響,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事件,使國際間愈來愈重視國土安全問題,也更強調預防與應變準備。 |
226 | 2020/11/17 | 堰塞湖形成機制與預測方法 | 監測設備與災害預警 | 屏科大複合土砂災害防治研究中心 研究總中心 | 陳昆廷 |
![]() |
![]() |
![]() |
本次技術專題講座將分享堰塞湖形成機制與預測方法,由文獻彙整、現場調查、半經驗評估法、案例分析等方法歸類堰塞湖形成機制並推演其預測方法。透過形成機制與預測方法探討堰塞湖可能形成之位置和規模,提升堰塞湖防災應變所面臨處理時間有限之限制,以協助治理工程規劃、災害預警發布、緊急應變及避難疏散計畫規劃等。 | |
227 | 2020/11/17 | 日本「 廣島縣基礎調查手冊(土石流編)」導讀 | 國外文獻導讀 | 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 林宥伯 |
![]() |
![]() |
![]() |
![]() |
臺灣地形豐富陡峭,山高水急且降雨集中,土石流及二次災害影響,是當下防災與未來氣候變遷下的重要課題,為了人民安全與保全對象,勢必需要規劃相關的治理與調適策略。本文獻導讀借鏡氣候、開發型態皆與臺灣類似的日本,探討基礎調查與防災精進面向。 |
228 | 2020/10/20 | 以離心模型試驗探討植生對邊坡穩定的影響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國立中央大學 | 洪汶宜 |
![]() |
![]() |
![]() |
![]() |
本研究使用地工離心機進行一系列邊坡模型試驗,根據土壤及環境類型選用小麥草、紅豆及向日葵,以改變所受重力場評估不同根系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邊坡模型係以相對密度50%(乾單位重14.95 kN/m3)的乾砂與水拌和成含水量為10%的砂土,坡度為45度,高度為200 mm,於坡面種植選用之植物,並在植物生長至第7天時進行試驗,逐漸增加所受之重力場直至破壞。試驗結果顯示,土壤中的根系會提升土壤凝聚力與摩擦角等抗剪強度,且與土壤邊坡做比較,植入小麥草、紅豆、向日葵根系的邊坡的安全係數為1.8、1.2與1.2,且能有效地避免邊坡產生淺層破壞,提高邊坡的穩定性。 |
229 | 2020/10/20 | 高解析度全動力水理模式應用於堰塞湖潰壩互動模擬及其他應用 | 數值模擬與軟體應用 | 荷蘭商青蛙科技有限公司 | 許永佳 |
![]() |
![]() |
此演講目的為利用3Di高解析度全動力水理模式應用於潰壩的互動式模擬與探討3Di水理模式在降雨逕流,坡地泥砂沖刷,土石流發生時間的探討。 | ||
230 | 2020/10/06 | 台灣山坡地保育利用歷史回顧 | 環境與人文友善策略 | 退休人員 | 吳久雄 |
![]() |
![]() |
![]() |
本篇「台灣山坡地保育利用」乃為簡要陳述台灣山坡地的地理環境背景,造就當前可容許利用土地分布狀態的緣由,以至歷來土地利用的演變。而坡地災害的頻仍發生乃屬於自然的宿命,其因應治理的經過與對策等等。最後則分析台灣從北到南,高山綿延,大面積的坡地的分佈,此種狀態對本地居民及生態產生的正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