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
每週專題討論日程
| 項次 | 日期 | 題目 | 類別 | 單位 | 導讀者 | 直播連結 | 報告書 | 簡報檔 | 摘要 | |
|---|---|---|---|---|---|---|---|---|---|---|
| 131 | 2023/06/27 | 金安獎案例分享-三重溪野溪復育整治工程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南投分局 | 嚴曉嘉 |
|
|
|
本工程獲112年榮獲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第16屆優良工程金安獎佳作,以營造業四化為設計理念,設計使用水保局常用工法及規格,落實設計標準化;鋼管壩於鋼構廠加工製作,執行構件預製化;採用機械夾具排放塊石方式施作砌石護岸推行施工機械化;並協助員工取得專業證照貫徹人員專業化,致力營造職業安全工地環境。 | |
| 132 | 2023/06/27 | 金質獎案例分享-后湖橋上游野溪整治工程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南投分局 | 謝佩瑜 |
|
|
|
基地位於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台牛坑溪后湖橋上游,108年颱風豪雨影響,上游邊坡崩塌、兩岸農地流失,大量土砂沖刷下移,導致溪床嚴重淤積及乾涸,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更造成臺灣白魚棲地消失。 | |
| 133 | 2023/06/20 | 預鑄塊及護岸牆、車輛輪檔裝置、可調式施工平台支架及施工平台3項新型專利對野溪整治工程職業安全之應用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臺南分局 | 洪志祥 |
|
|
|
透過「預鑄塊及護岸牆」、「車輛輪檔裝置」、「可調式施工平台支架及施工平台」3項專利應用於「六溪里石廟旁野溪整治工程」參選金安獎,配合全乾式及機械化施工,可降低露天開挖及臨水作業高風險作業時間,推動完善的職安措施。 | |
| 134 | 2023/06/20 | 美國山崩整備法研析 | 國外文獻導讀 | 國際合作小組 | 林奕嘉 |
|
|
|
近年來氣候變遷所導致的極端氣候事件有增加趨勢,坡地災害對地方民眾和基礎設施的風險也逐年增加,美國和台灣之間雖隔了一個太平洋,但皆為坡地災害所早成的影響所困擾,因此針對坡地管理和準備工作相對應的政策。美國通過《國家山崩準備法》加強協調、研究和風險降低策略;台灣則在《水土保持法》和《災害防救法》下制定了全面的法規。本此分享旨在比較並分析兩國在的土石流和大規模山崩法規之間的關鍵差異,以瞭解這兩個國家在山崩管理方面的差異,對於確定優勢、弱點和未來殼能合作領域。 | |
| 135 | 2023/06/06 | 坡地防災及維生通道路網調查規劃暨編號農路構造物盤點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保育治理組 | 林曉萱 |
|
|
|
|
氣候變遷下因應可能災害事件,具防災及疏散之替代道路將發揮一定功能,爰本局自108年起著手規劃盤點,建立全臺202個防災路網圖資,並自111年起分期辦理整體路網現地調查及編號農路構造物體檢作業,以掌握具防災需求之道路分布情形、農路構造物設施健康度,供後續系統性規劃改善之參考。 |
| 136 | 2023/06/06 | 無人機光達於崩塌潛勢區域執行實務及111年度執行成果分享 | UAV應用 | 自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 楊豐毓 |
|
|
|
|
本計畫指定拍攝區域共7處,共完成9次測區無人機光達掃瞄以及航空攝影測量,並製作20公分數值地形模型以及數值地表模型,影像則製作成5公分正射影像,成果全數符合作業規定。作業區域包含位於新竹尖石秀巒區域(約25.7公頃)兩次、位於臺東太麻里多良約30.9公頃區域、位於花蓮玉里約26.6公頃區域兩次、位於南投廬山約29.9公頃區域、位於宜蘭大同蘭台約19.8公頃區域、位於高雄妙崇約22.6公頃區域以及位於新北汐止鵠鵠崙約40.9公頃區域,總面積共達248.7公頃。 |
| 137 | 2023/05/16 | 水土保持工程減碳之路 | 水土保持教育 | 保育治理組 | 吳蕙雯 |
|
|
|
|
為利臺灣2040年農業部門達成淨零碳排目標,本局訂定減碳路徑於2023年度起減少5%、2024年減少10%、2025年減少15%、2030年減少20%、2035減少30%、2040減少50%碳排放量,並配合相關碳匯措施,以達成水土保持工程淨零碳排目標。 |
| 138 | 2023/05/16 | 水土保持工程風險評估 | 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保育治理組 | 黃世慶 |
|
|
|
|
鑒於設計單位及施工廠商反映編寫風險評估有其困難度,本局依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頒佈之「營造工程風險評估技術指引」編製「水土保持工程施工風險評估實務手冊」,其中包含設計階段施工風險評估及施工階段施工風險評估範例以供參考,本次專題分享將針對範例內容進行簡要說明。 |
| 139 | 2023/04/25 | 多自然河川營造的樣態與內涵 | 國外文獻導讀 | 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 詹婉妤 |
|
|
|
|
日本「多自然河川營造」之前身為1990年開始推動之「多自然型河川營造」的試驗示範工程。之後河川法於1997年完成立法,立法目的在於「河川環境之整治與保護」,2006年配合地區之生活與歷史文化、保護或創造河川原有生物棲息、生長、繁殖,以及以多樣化河川景觀為所有河川營造基本原則。「多自然河川營造的樣態與內涵」文獻主要彙整日本各地之前所實施「多自然河川營造」之案例,搭配整治前與整治後照片,以容易瞭解的方式,讓從事河川保護或河川營造工作、喜好河川的市民大眾,甚至原本對河川保護與整治毫無興趣的民眾,能夠瞭解「多自然河川營造」的內涵,並開始思考、探討各地區河川應有的面貌與價值,希望藉由河川「多自然河川營造」在日本各地推動,營造出更好的河川治理工作。 |
| 140 | 2023/04/25 | 梨山G1排水廊道維護管理經驗 | 優良工程與獲獎案例 | 臺中分署 | 陳鶴勳 |
|
|
|
梨山地滑整治G1排水廊道,自民國91年完工後,規劃逐年成效評估與監測管理計畫,維護管理迄今20年,期間維護工作緊密結合監測管理與延壽減碳理念,包含歷年的安全監測、資料分析與評估、排水廊道內部斷面測量、集水管檢查與清洗、集水室檢修與補強、監測系統自動化、自走式機器巡檢、排水量監測自動化、綠能微水力發電、尾水灌溉再利用、洞口地錨邊坡安全檢修、補強與自動化等等,長期維護管理績效卓越,深獲金質獎評審委員肯定,榮獲第22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公共設施維護管理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