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地名與災害之間的關聯(日本篇)
許多的洪水與土砂災害具有重現性,台灣著名的案例如草嶺大山崩,其在歷史紀錄上共發生了5次的崩塌(李錫堤,2011);或是嘉義縣中埔鄉的中崙四號橋,在近年來不斷重複發生土石流事件(見第128期電子報);抑或者在颱風豪雨後,常常聽到街坊鄰居說某一個區域特別容易淹水,讓他們很苦惱。其實這些在某一地區重複發生的災害,可能就會反應在該地區的古地名,因為地名與在地居民的生活及文化密切相關(吳進喜,1991)。
在災害地名的研究上,目前日本已經有相當完整的成果,除了出版相當多的書籍(具代表性的作者如:竹村公太郎),甚至在政府相關的防災網站、各家媒體新聞報導與不動產產業的官網中,也都有詳細地列出常見的災害型態與相對應的地名(圖1)。日本對於災害地名保存的努力,一方面讓民眾可以更容易查詢其居住地較容易發生的自然災害類別,以做好日常的防災準備。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升大眾的防災意識,減少災害來臨時的損失。
介紹常見的災害地名前,須提醒讀者並非所有含有這些字的地名,都是災害重複發生的區域,因為地名的來源相當多元。甚至有些區域是因為過往時常發生天災,所以特別投入防災工作,現已大幅降低災害來臨時的風險。在整理各方資訊後(見參考文獻之日本災害地名相關資料),以下列出常見的災害與其對應之地名:
由於這些地方鄰近海岸線或河川,或是本身為低漥地或處於溼地,容易受到颱風豪雨事件或海嘯的影響:
✔ 河川匯流處、低窪地:地名含「池、川、沢、谷」等
✔ 靠近海的低窪地:地名含「浦、江、津、浜、菅」等
✔ 其他與水災有關的地名:如「州、洲、湧や、浅、淺、深、崎、戸、門、田、灘、竜」
✔ 「滝」:這個字其實就是瀑布的意思,亦指受水流侵蝕後的崖壁,容易崩塌。
✔ 「荻」:這個字源自於剝落,用於邊坡有岩體滑落的意思。
✔ 「蛇」:與蛇有關的地名反應了土砂的流動,曾發生大規模的土砂災害。
◉「蛇崩」為邊坡的岩體或土體鬆動的現象,極有可能發生崩塌;「蛇抜」則指發生崩塌機率高的區域。
✔ 「龍」或做「竜」:龍的形象有如蜿蜒河川氾濫的狀態,代表受到豪雨或海嘯衝擊的區域,亦為水災相關地名。
✔ 「牛」、「鷹」、「猿」:這幾個與動物有關的字,其與災害的關聯並非該動物的形象,而是與其讀音有關。
◉「牛」與日文憂慮、哀傷的讀音均為ushi,表示這個區域的不穩定性,常常受到天災侵襲。
◉「鷹」的讀音為taka,與「滝」(瀑布)的taki類似,表示陡坡或是容易發生崩塌的位置。
◉「猿」的讀音為saru,和「去る」(離開)的讀音一致,也和「曝す」(暴露)的讀音(sarusu)類似,合在一起就延伸成容易產生崩塌的位置,像是崩崖。
✔ 「梅」、「柿」、「桜」:看似與中文的植物有關,實則也源自於日文用法。
◉「梅」與「埋」(掩埋)均讀做ume,有崩塌物掩埋、堆積的意思。
◉「柿」為kaki,來自「欠く,讀做kaku」,為缺乏、破損的意思,代表容易發生崩塌的山崖,或是容易受到河川潰堤影響的地方。
◉「桜」即為大家耳熟能詳的sakura,和「裂ける,讀做sakeru」(裂開、破裂)類似,表示極可能因豪雨而發生崩塌的地區。
✔ 「安佐」:圖1的安佐唸做「あさasa」,源自於「坍,あずazu」,即易發生崩塌與土石流災害的區域。
✔ 「尻」、「尾」、「窪(クボ),唸做kubo,或寫做"久保"」:坡面尾端或地形低窪處。
✔ 「地附山」:唸做jizukiyama(じずきやま),其中ずき應是源自「鋤く(すくsuku、すきsuki)」,意指當地曾崩塌並呈"如鋤陡崖"的地形。
以上列出的地名,是中文使用者比較容易理解的部分,另外還有許多災害地名並未納入本期電子報中。如果日文程度不錯的讀者,可以閱讀相關出版書籍,進一步了解日本的調查成果!
在水災的實際案例方面,去年(2024)8月時,日本東京的暴雨就導致了地鐵市谷站(市ヶ谷)與澀谷區(渋谷区)的街道淹水(圖2)。地名中含「谷」可能是因其本身地勢低窪,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較容易發生水災的區域。
至於土砂災害的案例,除了2014年在日本廣島的「蛇落地」以外(見圖1),現愛知縣名古屋市的天白區一帶在2000年時,也因東海豪雨而受到嚴重影響(圖3)。名古屋市的天白區位於天白川的流域內,根據當地行政單位,天白區的古地名為「蛇崩(じゃほう)」(圖4),在歷史文獻上也有相當多的崩塌紀錄。所以當有豪雨事件時,天白區的丘陵地就容易產生崩塌,平原區則容易受到河流溢淹與氾濫的影響(圖5)。
這些災害地名可以提醒在地居民當地容易發生的自然災害,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災害地名因為不吉利而不被繼續採用,或是在都市整合後自然消失。當地的居民極可能自此逐漸忘記這些自然災害的威脅,就如日本著名學者及作家寺田寅彥說過的,「天災總是在被遺忘的時候來到」,所以如何保存地名的記憶,提升人們對於社區周圍潛在自然災害的警覺,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日本有一個提供空間資訊服務的組織,名為Amano Spatial Technologies Institute (ASTI),就著手開發了「日本的災害地名(Disaster Place Names of Japan)」app,可以於iOS系統下載使用。在這款app中,所使用的地名辭典目前(截至2024年底)收錄了1235個災害地名,並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圖資,如1928年至今的航照及空拍影像、土地利用狀況等(圖6)。透過這款app,使用者一方面可以透過雙視窗的功能,比對地貌的今昔改變。另一方面,若在此檢視畫面中包含了災害地名,可以透過點選圖6左上角的字典圖樣,了解地名的意義與相關地名的案例。
以上就是本期電子報的介紹,從日本的經驗中我們知道自然災害會重複發生,也因其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能就會反應在地名上。透過災害相關地名建立大眾對於防範自然災害的危機意識是防災工作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其實近年來台灣也陸續有相關災害地名的研究成果,下一次將會介紹台灣的案例,讓讀者們對於自己居住的環境有更深刻的認識!
✔ 李錫堤(2011)。草嶺大山崩之地質與地形演變。中華水土保持學報,42(4),第325-335頁。
✔ 吳進喜(1991)。地名的歷史、地理與文化。地友,50,第2-11頁。
✔ 圖1、2014年廣島土砂災害事件(日文)
✔ 2014年廣島土砂災害事件與古地名說明(日文)
✔ 圖2、2024東京地下鐵市谷站水災,聯合新聞網
✔ 全球災害事件簿-2024年8月日本東京暴雨
✔ 圖3、2000東海豪雨的災害情形(日文)
✔ 圖4、蛇崩第一公園
✔ 圖5、天白區的自然環境介紹(日文)
✔ 圖6、ASTI官網
✔ 陳振宇(2016)。【日本防災見聞】鑑往知來—日本古地名與災害潛勢之關連。地質,35(1),第82-84頁。
✔ 日本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日文)
✔ 無印良品專欄-土地的記憶
✔ 讀賣新聞(日文)
✔ 週刊現代(日文)
✔ 危機管理Blog(日文)
✔ メタ住宅展示場(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