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臺灣位居環太平洋地震帶,也處在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侵襲的主要路徑上,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臺灣同時暴露於三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為73%,臺灣同時暴露於兩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為99%,故屬於全世界高災害風險的地區。
根據1958至2022年天然災害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每一年皆會發生天然災害,最少一年發生一次事件,最多一年發生14場事件的高頻率,每年發生天然災害的次數有增加的趨勢,從1958至1987年的30年期間每年平均4.1次的天然災害次數,上升至從1988至2017年的30年期間每年7.8次(圖一)。一旦有天然災害侵襲,不但造成人命傷亡,百姓房屋財產損失,更影響各行各業導致巨大的災害損失。圖二與圖三可以看出近60年來歷年因天然災害造成的傷亡人數與房屋倒塌數,地震災害雖然發生次數少,但卻造成極大的災害損失。
在災害發生後,救援與重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除了政府機關外,民間組織也會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進行人道救援和災後重建。在日本能登地震系列電子報第100期中提到,日本政府各單位在災害發生時各司其職,例如消防廳負責滅火與搜救,警視廳負責疏導人群及協尋失蹤者,自衛隊負責海上及陸上搜救與災區清理,厚生勞動省則負責醫療救援等。地方單位結合民間組織,如從事跨國性援助的NGO(非政府組織)、本土草根性的NPO(非營利組織)、在地企業及志工,各團體組成包括NGO/NPO類型團體、廣播組織、救護組織、輸送組織、災害復原組織和物資組織,例如2019 年內閣府就與六家大型民間企業(NTT、KDDI、軟銀、ANA、日本航空、ION)簽訂災害對應聯合協定,一旦災難發生時,通訊設施、航空運輸、救災機具的調度就可以優先受到保障。據總務省消防廳的統計,地方自治體與企業締結的協力項目,以「物資」最多,高達88.9%,其次分別是「災害復原」和「輸送」為83.9%及55.6%。。
在台灣,為提升社區防災能力,整合災害防救科技與公私部門力量,強化社區韌性已列入災害防救基本計畫未來重點推動工作。希望透過地方政府間互助協議、區域聯防及民間合作機制,建立認證制度以提升防災意識與跨域協作。考量大規模震災時的資源限制,需盤點地區脆弱度並制定支援方針,推動民間參與及區域聯防(圖四)。
為解決災害防救志工人力老化、專業技能單一及裝備老舊問題,內政部自111 至 116 年度推動「強化災害防救志工救災協勤量能中程計畫」。計畫核心包括提升人力質量與量、更新裝備資源、進行跨領域防災教育和專業訓練。計畫將建立「協勤民力智慧系統」,由內政部消防署提供經費,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執行。策略包括建置智慧系統、擴充志工人力、更新裝備、建立民間與企業合作機制,以及強化學校災害防救體系和預警能力,創造四贏之災害防救協作機制(圖五)。
本篇研究將聚焦於台灣0403花蓮地震事件(圖六),土木技師公會進行危險建築物評估、慈濟基金會提供帳篷、福慧床及生活物資給災民使用,以及紅十字會支援災後救援以及平時推動的自主防災社區訓練。
在0403花蓮地震發生後,土木技師公會即成立緊急救災團隊,調派花蓮、台東辦事處支援,其他縣市技師們搭火車經南迴到達花蓮協助救災,協助全縣通報的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作業(圖七),包含公私立建物,截至4月8日共動員99名技師,評估187件,其中紅單14件,黃單35件。各縣市消防局特搜隊,在進入災害現場時,均有土木技師加入,提供結構安全判定,以確保搜救隊員安全。
0403建築物災損較嚴重如天王星大樓因地震傾斜(圖八),土木技師公會年輕技師協助花蓮消防局特搜隊架設全測站監測儀器,進行結構安全判定。隔日,技師們以雲梯車協助地檢署進行鑽心取樣,隨後進行拆除作業。4月5日,設立鷹架與帆布保護周邊建物,進行拆除過程中的安全保障。在4月7日,拆除過程土木技師自願動員30人次以上,每組至少2人,分早班8~20時及晚班20~隔天8時,全面配合地檢署採樣工作。
源自臺灣的慈善組織,也是聯合國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的成員之一。慈濟從第一線體察慈善需求出發,以「無私大愛」為核心價值,發展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人道關懷組織,致力於因災害而遭受苦難的人們提供適切的援助。
2024年4月3日強烈的震動造成花蓮市區出現嚴重的屋損損壞,許多民眾受到影響造成受傷或失聯(圖九)。慈濟花蓮靜思精舍、慈濟四大志業及花蓮區志工在地震後不到半小時後啟動救災機制,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協助花蓮縣政府在公設避災場域提供民眾縣府需求支援帳篷及生活物資(圖十)。花蓮慈濟醫院啟動搶救機制,而慈濟各學校的師生也動員起來協助災害關懷。
在災害應變第一階段結束後,慈濟立即啟動對受損民宅的修繕整理,並持續陪伴與關懷受災民眾,協助他們興建安心住所。到8/27截止慈濟基金會已經對323戶房屋進行提報關懷,其中171戶已完成房屋修繕,144戶中繼永久屋提供災民入住(圖十一)
國際紅十字組織(圖十二)成員可以分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簡稱ICRC)、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簡稱IFRC)、與國家紅十字(紅新月)會 ( Red Cross or Red Crescent Societies)。三者皆為獨立的組織,基於共同的人道理念,結合了數以百萬不同種族、信仰與社會背景的人們致力於人道工作。
紅十字會備災工作是「為了減少災損而進行準備的方法」,發展災害預警系統與疏散計畫,自102年起提供災害防救相關政府單位及一般民眾的教育或訓練(圖十三);訓練急救志工團、水上救生志工團及居家照顧志工團,納入救災團隊,目前全台共有22支急救教練團,透過辦理各式宣導活動及急救訓練課程(圖十四),將急救的觀念及專業知能普及至各級學校、機關團體與社會大眾。由水上安全救生教練及救生員組成的水上安全救生團隊計有38支隊伍,平時著重推動水上安全教育工作,暑期假日則輪值於全台各水域,成立水域安全警戒站,守護民眾戲水安全;災害發生時,紅十字會救生及救難隊隊員亦不遺餘力配合政府,協助執行各項救援工作。
以4月3日花蓮強震為例,以來,紅十字會立即配合花蓮消防局出動救災隊,協助搜救與運送傷者(圖十五),並前往慈濟醫院、門諾醫院及國軍花蓮總醫院,慰問住院傷者並發放慰問金。
地震導致許多建物被認定為危樓,政府提供拆除或租屋補助,紅十字會將運用善款針對災戶提供家用生活禮券申請,因此次花蓮地震導致房屋不堪居住,經花蓮縣政府鑑定為紅單戶之受災者,皆可以申請,每戶家用品禮券新台幣3萬元(圖十六)。
2024年5月14日至16日,消防署舉辦「大規模災害時民間防災組織運用研討會」,邀請日本三位防災專家來臺交流,並於5月16日移師花蓮,針對0403花蓮地震及日本能登半島地震進行討論。出席與會包含內政部消防署、衛福部、花蓮市公所等公部門及慈濟基金會、紅十字會等民間組織參與,分享各自的救災經驗,並安排參觀花蓮市的收容地點和慈濟備災物資庫房(圖十七),介紹災後慈濟和紅十字會如何迅速設置福慧床和帳篷,並協調NGO進駐服務。
日本防災專家西村文彥對於花蓮的迅速反應表示讚賞,指出這在日本很難實現。希望能透過此次交流,了解台灣在災害防救上的合作模式。慈濟強調會密切關注災情發展,根據不同情況快速動員物資,另外,基督教芥菜種會也提到,平時的演練和互動平台使得NGO能夠迅速協作,提升救災效率。
花蓮市市長魏嘉彥提到,受災民眾看到慈濟志工及其他民間救援組織的到來會感到安心。內政部消防署副組長史明原指出,這次的交流經驗對於推動防災計畫具有重要意義(圖十八)。
在0403花蓮地震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民間組織如土木技師公會、慈濟基金會和紅十字會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在災害發生後迅速動員,提供即時的救援和物資支持,還在後續的重建工作中持續關懷受災民眾的需求。透過民間組織與政府機關的合作及有效整合資源,可大幅提升災時應變效率及能量,並協助災民快速重建及回復災前正常生活。
在台日防災交流中,臺灣民間組織的經驗和做法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隨著氣候變遷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民間組織持續提升災害支援能力,並且加強與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合作,形成更為完善的防災體系,透過這些努力,社會將能更有效地應對災害,並促進社區的韌性與復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