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中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電子報

前瞻策略與管理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改變未來工作習慣的浪潮-未來你我的AI時代(下)
期數 / 第144期
發布日期 / 2025.06.05
主筆 / 陳俊廷
責任編輯 / 陳國威、林駿恩

135期電子報中,我們回顧AI技術的演進歷程,介紹各類主流模型及其未來應用潛力。而第139期電子報則聚焦於Geo AI工具的實際操作,展示AI確實可以協助簡化軟體操作、處理地理空間分析,以提升操作效率,也為初學者提供了不同的學習方式,降低GIS應用操作門檻並提高學習效率。
本期電子報將延續第 139 期的內容,實際測試其中介紹的 GIS Copilot 工具,評估其功能性、運算花費與所需時間,同時也將介紹近年 AI 技術應用於崩塌異常偵測及河床粒徑調查等在水土保持、防災相關領域的應用潛力與未來展望。

圖1、AI將會改變我們未來的工作習慣 (DALL·E 3圖像生成)
圖1、AI將會改變我們未來的工作習慣 (DALL·E 3圖像生成)
GIS Copilot使用測試

本期延續電子報第139期內容,介紹由賓州州立大學 GIBD 實驗室開發的「Autonomous GIS Agent for Spatial Analysis」(又稱 GIS Copilot)。此系統結合大型語言模型與 QGIS 平台,透過文字指令即可自動生成空間分析流程與程式碼,大幅簡化 GIS 的操作流程。目前該工具已於 GitHub 平台公開,並提供完整的安裝與操作教學。筆者進行實際功能測試,並簡要評估其操作所需時間與使用成本,作為後續導入評估的參考。

安裝步驟補充:

步驟1 於GitHub 平台上下載ZIP檔

步驟2 開啟QGIS匯入ZIP
Plugin > Manage and install Plugins > Install from ZIP (詳圖2)

步驟3 匯入並安裝Autonomous GIS Agent for Spatial Analysis (詳圖3)

步驟4 申請一組OpenAI API key 進行匯入並選擇所需使用之LLMs模型 (詳圖4)

注意事項:
1. Python版本至少需3.11,如QGIS版本過舊,請記得更新。
2. 如果無法使用ZIP匯入封包檔安裝,可參考下方影片進行安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Yfk-Tyh8

圖2 開啟QGIS匯入ZIP(步驟2)
圖2 開啟QGIS匯入ZIP(步驟2)
圖3 安裝AutonomousGIS-Agent for Spatial Analysis
圖3 安裝AutonomousGIS-Agent for Spatial Analysis
圖4 申請一組OpenAI API key 進行匯入並選擇所需使用之LLMs模型
圖4 申請一組OpenAI API key 進行匯入並選擇所需使用之LLMs模型
測試背景介紹

地點為高雄市桃源區布唐布那斯集水區(紅框;土石流潛勢溪流編號:高市DF060),使用的圖層是112年度全臺崩塌地圖層(粉色)及113年度新生崩塌判釋圖(橘色),目標為使用GIS Copilot分析集水區內之崩塌地圖資並且整合成一個SHP圖層檔案,但結果因提示詞輸入「重合」顯得不夠精準,導致結果為兩圖層交集。

prompt
1.請將2023_SWCB_LS_Smooth6m(粉色)以及Event_Inventory_2024_ARDSWC(橘色)圖層進行**重和**,輸出成一個名為2024_landslide的檔案。
2.以watershed1745_20250105_twd97_UTF8(紅色)為邊界,將2024_landslide檔案進行切割,輸出成名為2024_landslide_df060之檔案。

圖5 測試區_高雄市桃源區布唐布那斯集水區(土石流潛勢溪流編號:高市DF060)
圖5 測試區_高雄市桃源區布唐布那斯集水區(土石流潛勢溪流編號:高市DF060)
圖6 測試結果因提示詞不夠精準,結果顯示為交集(綠色),與期望不符。
圖6 測試結果因提示詞不夠精準,結果顯示為交集(綠色),與期望不符。

由於原給定之重合一詞讓AI誤判為交集分析,藉由將原提示語中的「重合」更改為「聯集」,給予更精準的提示語後,其測試結果與自行操作所得結果相同,顯示在給定提示語正確的情況下,使用者需能判斷AI所執行之分析成果是否符合期望,以確保AI 能更準確無誤地輔助操作(圖7)。

圖7 給予精準的提示詞後,AI 確實能更準確地輔助操作,與期望相符。
圖7 給予精準的提示詞後,AI 確實能更準確地輔助操作,與期望相符。
運算時長與花費

本次測試過程中,單次運算時間約為3至5分鐘,所使用的API模型為GPT-4o,根據兩次測試的統計結果,總計輸入(Input)為149.522k tokens,輸出(Output)為29.5k tokens,總花費為0.58美元

以2024年主計處公布之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約37,000元(約1,237美元)為專業製圖分析成本,假設提示詞皆正確無誤,單次運算時間3分鐘與成本0.58美元尚屬可接受範圍,若將此方法系統化,並應用於經常性且大量的圖資處理,其可產製2,132次專業分析成果圖,所需成本與產出可謂相當划算!

圖8 兩次使用GPT-4o進行API介接測試之總花費為0.58美元。
圖8 兩次使用GPT-4o進行API介接測試之總花費為0.58美元。
AI技術在水土保持應用

1.崩塌異常偵測 (landslide anomaly detection)

WANG等人(2025)利用GANomaly 深度學習模型搭配高解析度 (25 公分) 的航空照片來增強崩塌異常偵測的能力。研究方法包含以下:

(1) 影像前處理(pre-processing):
包含顏色校正(Color Space Correction)、影像切割(slicing)、圖塊分類(classification)、影像增強(augmentation)等處理方法,將不同的影像進行校正處理,確保在不同照明和環境條件下具有一致的色彩表現,將解析度和區域覆蓋範圍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並且建立正常及異常值,最後透過旋轉(90、180、270 度)來增加訓練資料的多樣性,防止模型過度擬合。

(2) 資料集建立與模型訓練測試策略 (Dataset Creation and Model Training/Testing Strategies):
將手動分類的圖塊,依不同的林木覆蓋佔比(60%、50%、40%)分成50.5萬的正常圖塊及1.7萬的異常圖塊,再將部份正常圖塊用於GANomaly模型訓練當中,而剩餘的正常圖塊再搭配異常圖塊用於訓練模型的驗證 ( 圖10 ) 。

(3) 最佳訓練模型選擇與門檻值優化(Selection on the Best Trained Model and Threshold Optimization):
使用混淆矩陣參數(如ACC,PPV,TPR,TNR)來評估模型性能,並為了確定最佳的異常偵測門檻值(thresholds),研究使用Youden's index和Closest method這兩種方法進行精煉測試 (refined model testing) 並計算各模型的平均最佳化門檻值。

圖9 GANomaly 深度學習模型-研究流程圖
圖9 GANomaly 深度學習模型-研究流程圖
圖10 GANomaly 深度學習模型-圖塊選擇訓練策略
圖10 GANomaly 深度學習模型-圖塊選擇訓練策略

該研究成功展示了結合GANomaly模型與高解析度航空影像進行崩塌異常偵測的流程,具備應用於快速災後評估的可行性。各模型中表現最佳的Train 2模型,採用50%樹木圖塊比例並透過Closest method最佳化門檻值,在AUC-ROC指標上達到0.97至0.99的高準確度,其平均最佳化門檻值為0.0124,於實際案例中能更有效識別異常區域。

2.運用AI進行河道表面粒徑調查之初步探討

河道粒徑調查是進行災害模擬、河道疏浚模擬及水利工程設計中必要的環境因子,其對水流速度、沖淤變化、水質狀況以及結構物穩定性等均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依照水土保持技術規範第37條之表面粒徑調查分析方法,每五百公尺至少擬定一個主斷面及五個副斷面,且主副斷面及各測點間皆有距離要求,且現場調查人員需將調查資料攜回辦公室整理,才能繪製出粒徑分布曲線,其所需作業時間與成果產出效率較低。水土保持技術規範37條部份條文如下:

(1) 表面粒徑調查分析方法:

a. 每五百公尺至少取一處為調查之主斷面,再於主斷面上、下游每間距十公尺,另取二個副斷面,合計共五個斷面。
b. 每一個斷面以等間隔 (或整數距離) 之測點,量測在該測點上之泥砂粒徑,每一個斷面以不少於五個測點,測點之間隔不得超過五公尺。
c. 每一測點量測十公分以上之粒徑,依統計資料繪製粒徑分佈曲線圖。

(2) 應用AI技術於土砂自動量測 (AI技術で小惑星の全ての土砂を高速自動計測):

日本東京大學宮本英明教授的研究團隊與計畫研究員清水雄太,共同開發出全球首個AI(深度學習)演算法,能夠快速且準確地自動識別大量岩石。該技術已成功應用於太空任務中,透過處理JAXA的「隼鳥二號」與NASA的「OSIRIS-REx」所拍攝之小行星表面高解析度影像,並在排除影像重疊區域後,精確判讀出超過1公尺的岩石總數達約20萬塊,包含其大小、形狀與空間分布位置。

圖11 利用AI自動分析沉積物的方法
圖11 利用AI自動分析沉積物的方法
圖12 小行星「龍宮貝努」上岩石的自動識別,共確定了所有尺寸超過1公尺的岩石(共發現20萬塊)的位置和形狀。
圖12 小行星「龍宮貝努」上岩石的自動識別,共確定了所有尺寸超過1公尺的岩石(共發現20萬塊)的位置和形狀。

(3) 應用無人機與AI於礫石自動判釋技術 (ドローンを活用したAIによる石礫の自動判別技術):

對比較傳統現地調查方式及現今運用AI協助進行表面粒徑調查,以日本Skymatix公司所研究之礫石自動判釋系統、日本東京大學開發之土砂高速自動量測法為例,其作業時間及成果產出均較傳統方法來得便利且快速。再者,國內外許多學者已有研究採用UAV所拍攝之光學影像搭配影像判釋軟體進行粒徑判釋與分析,該技術雖非新創,但隨著近年AI與影像處理技術的進步,其判釋精度與處理效率提升,可以更快速更大量的處理粒徑判釋分析,提升基礎調查工作之作業效率,導入AI技術方法已逐漸取代傳統需投入大量人力與儀器方式,具備實務應用與推廣的可行性。

圖13 利用AI深度學習自動判讀之粒徑分布曲線(左)及粒徑個數分布(右)(中道 優也,2022)。
圖13 利用AI深度學習自動判讀之粒徑分布曲線(左)及粒徑個數分布(右)(中道 優也,2022)。
影1 2019年日本Skymatix公司所研究之礫石自動判釋系統(石礫自動判読システム)成果影片
結語

透過本期實測GIS Copilot,我們可以感受到AI正逐步簡化地理資訊軟體處理流程,從提示語產生操作指令,自動化判別圖層與分析,皆展現出良好的輔助潛力,在簡單的GIS操作中,只要輸入的提示詞能夠精準對應於工具分析功能,AI所回應的結果已與人工操作水準無異。若未來能將重複性高的地理資訊分析任務進行流程化設計,或許僅需輸入帶有地理坐標的資料,即可透過預先設定的分析流程快速獲得成果。此類高效率的作業模式,在防災應變等講求時效性的應用場景中,即可快速大量製圖並機會發揮極大效益。

進一步延伸至水土保持領域,AI的應用已不僅限於崩塌異常偵測與河道粒徑分析,在CAD製圖、水文模型開發、3D建模等作業中,也能見到AI技術逐步融入工作流程中。AI不再只是理論上的輔助工具,而是慢慢地在改變工程人員日常工作的習慣,我們不僅是使用者,更是參與者,唯有理解其邏輯、掌握使用特性,並持續測試與優化,才能真正迎接這場跨領域的智慧轉型浪潮,讓AI工具成為我們工作流程中的可靠夥伴。

參考資料

本分析使用之SHP檔案分別為:土石流潛勢溪流集水區DF024 (檔案名稱:watershed1745_20250105_twd97_UTF8)、112年度全臺崩塌地圖層 (檔案名稱:2023_SWCB_LS_Smooth6m)、113年度新生崩塌判釋圖 (檔案名稱:Event_Inventory_2024_ARDSWC),皆可於政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上查詢並下載測試。

參考文獻

1.GIS Copilot 於GitHub 平台上公開下載區
https://github.com/Teakinboyewa/SpatialAnalysisAgent/blob/master/User_Manual.md
2.Chwen-Huan Wanga, Li Fangb and Chiung-Yun Hu(2025)。Applying deep learning model to aerial image forlandslide anomaly detection through optimizing process。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2025, VOL. 16, NO. 1, 2453072。https://doi.org/10.1080/19475705.2025.2453072
3.Yuta Shimizu, Hideaki Miyamoto& Patrick Michel (2025)。Diverse evolutionary pathways of spheroidal asteroids driven by rotation rate。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5, Article number: 10284 (202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94574-1
4.中道 優也(2022)。ドローンを活用したAIによる石礫の自動判別技術。関東地方整備局 富士川砂防事務所 調査課。https://www.ktr.mlit.go.jp/ktr_content/content/000831878.pdf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