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中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logo

內文查詢 網站導覽

文字大小

縮小 放大 English 中文
:::

電子報

基礎試驗研究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數位時代下的地球科學,美國Teach the Earth教育資源庫計畫
期數 / 第56期
發布日期 / 2022.10.20
主筆 / 林宥伯
責任編輯 / 高百毅

教育是經驗傳承的關鍵,各國也藉由課程設計、師資培養、基礎研究等計畫,將地球科學融入到國民教育之中,而地球科學這個主題,在氣候變遷持續影響的當下,更有其重要的教育意義。目前國內持續深化108課綱架構,在地球科學的各個面向皆有著墨,如GIS地理資訊系統、河川水系概念、地質結構與沉積等。本期電子報將介紹美國NAGT(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science Teachers全國地球科學教師協會)與其Teach the Earth之計畫成果(如圖1),以美國21世紀地球科學為主,所延伸出的河相變化及沉積作用等議題,以及網站中相關的教學資源、專題以及架構為本期內容。

圖1、地球科學教材,河相、構造、水文。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geomoph/emriver/index.html
圖1、地球科學教材,河相、構造、水文。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geomoph/emriver/index.html
從河相看見地貌的變化

地表環境是大家生活中所熟悉的,也是教學上最能舉例的主題之一,因此在美國Teach the Earth網站中,以服務地球科學教育的角度出發,整合了各種面向的教學資源,包括從歷史與地貌的角度切入的主題(如圖2),以及不同環境下所記錄的珍貴圖像與影片(如圖3、4)。

圖2、地形地貌的教學設計框架。來源: https://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geomorph/index.html
圖2、地形地貌的教學設計框架。來源: https://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geomorph/index.html
圖3、帕斯特澤冰川位置和簡化地貌。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details/images/36434.html
圖3、帕斯特澤冰川位置和簡化地貌。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details/images/36434.html
圖4、帕斯特澤冰川歷年正射影像。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details/images/36436.html
圖4、帕斯特澤冰川歷年正射影像。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details/images/36436.html

以上述地貌教學模組為例,內容涵蓋了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教案或線上範例等內容。其資源庫不僅收錄了歷年工作坊資料,也收錄了完整的河相介紹,由美國密蘇里州自然資源部資助Emriver公司 (如圖5)所錄製的河川型態相關影片集,也適合對河川有興趣,但又沒那麼熟悉的夥伴入門。整組影片共59個影片,包含了河川不同型態的交互作用(如圖6)、底床紊流的影響等(如圖7),並提供了簡單的說明指南(如圖8),幫助不同領域的夥伴、教育工作者及學生去理解與應用。

圖5、Emriver公司。來源:https://emriver.com/
圖5、Emriver公司。來源:https://emriver.com/
圖6、攻擊岸掏刷。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v8olc8mgA&list=PLVa74th2F4P9p-mj-KIrlls8D5l6D1tb-&index=24&ab_channel=Emriver%2CInc.
圖6、攻擊岸掏刷。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v8olc8mgA&list=PLVa74th2F4P9p-mj-KIrlls8D5l6D1tb-&index=24&ab_channel=Emriver%2CInc.
圖7、紊流與河川底床交互作用。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19vsbhIQ&ab_channel=Emriver%2CInc.
圖7、紊流與河川底床交互作用。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19vsbhIQ&ab_channel=Emriver%2CInc.
圖8、簡要說明指南。來源:https://emriver.com/documents/2018/01/geomorphology-videos-teaching-guide-youtube.pdf/
圖8、簡要說明指南。來源:https://emriver.com/documents/2018/01/geomorphology-videos-teaching-guide-youtube.pdf/

而在教育工作者結合科技的教材教法介紹中,Teach the Earth也提供了結合GoogleEarth軟體的教學及呈現方式(如圖9),包含了一些線上範例(如圖10),不僅可介紹過去的全球事件,也能應用相關說明,設計自己文化背景的視覺教材。

圖9、應用GoogleEarth教學地形學。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teaching_methods/google_earth/index.html
圖9、應用GoogleEarth教學地形學。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teaching_methods/google_earth/index.html
圖10、線上案例示範。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teaching_methods/google_earth/index.html
圖10、線上案例示範。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teaching_methods/google_earth/index.html
美國Teach the Earth地球科學資源

Teach the Earth整合網站是美國NAGT計畫協作的成果,除了前述提到的河相教學指引外,也提供了地球科學的其他關連領域(如圖11),網站收錄了美國在幼兒園到12年級的K12教學架構設計,以及研究成果的開放、數位教材與工作坊紀錄等,不僅能用於當地教育,更藉由網站的方式分享給不同的國家參考、應用。

圖11、Teach the Earth主題資源列表。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teachearth/index.html
圖11、Teach the Earth主題資源列表。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teachearth/index.html

地球科學範圍廣泛,除了河川的演變,更大尺度的時間與地貌的交互作用結果,也衍生了沉積地質學的主題(如圖12),在不同氣候、時間作用下所產生的珍貴教材,許多案例如岩石互層(如圖13)、加州死亡谷沖積扇等(如圖14),也值得一探究竟。

圖12、沉積地質學主題。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sedimentary/index.html
圖12、沉積地質學主題。來源:https://serc.carleton.edu/NAGTWorkshops/sedimentary/index.html
圖13、交替的砂岩和頁岩床,帕西菲卡(Pacifica),加利福尼亞州,馬里米勒,俄勒岡大學。來源:www.marlimillerphoto.com
圖13、交替的砂岩和頁岩床,帕西菲卡(Pacifica),加利福尼亞州,馬里米勒,俄勒岡大學。來源:www.marlimillerphoto.com
圖14、加州死亡谷惡水的沖積扇,俄勒岡大學馬里米勒。www.marlimillerphoto.com
圖14、加州死亡谷惡水的沖積扇,俄勒岡大學馬里米勒。www.marlimillerphoto.com

地球科學隨著技術的進步,所能觀測到的資料、研究的成果都在持續地累積當中,更藉由數位技術的幫助,克服語言與地區的隔閡,讓更多人能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地球科學,窺見地形地貌的時間演變。網站中的資料不僅能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更能作為K12教育工作者們的參考資料,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強大的資源後盾,期分享資源並貢獻教育使命之心力。

相關連結
參考文獻

1. Gough, S. 2007. River geomorphology videos. DVD. Little River Research & Design, Carbondale, IL; www.emriver.com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