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中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logo

內文查詢 網站導覽

文字大小

縮小 放大 English 中文
:::

電子報

前瞻策略與管理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坡向與山崩的關係—論熱帶氣旋的影響力
期數 / 第127期
發布日期 / 2024.11.21
主筆 / 葉雯婷
責任編輯 / 黃奉琦、陳國威
前言

坡度為影響邊坡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103期電子報提到,順向坡地形也會影響邊坡穩定度,但坡向是否對邊坡穩定造成影響?本篇電子報分享前人探討坡向與颶風風向間關係的研究,並以2016年梅姬颱風為案例,進行不同角度下山崩影響因子的初探。

熱帶氣旋對崩塌的影響

Gorokhovich & Vustianiuk (2021) 針對 2017 年瑪利亞颶風事件對波多黎各山崩風險評估研究,提出颶風環流特徵 (wind circulation pattern) 跟山崩地坡向具有相關性。

Gorokhovich & Vustianiuk (2021)由NASA的戈達德地球觀測系統模型(Goddard Earth Observing System Model Version 5, GEOS-5)所建置的 MERRA2資料集 中提取水平向與垂直向的風向資料、由 全球降水觀測任務(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GPM)資料 中提取降雨量資料,及由光達(LiDAR)與SRTM產製的數值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進行地理資訊系統分析。

首先,觀測瑪利亞颶風通過波多黎各時的風向,颶風於波多黎各東南方時的風向主要為北與東北向,颶風於波多黎各西北方時的風向主要為西南向與南向 (圖 1),由 GPM 資料可知,最大雨峰降雨為963毫米 (Hamstead et al., 2021),多數被風驅動的降雨 (wind-driven rainfall, WDR) 發生在最大風速的發生時段,即 10 月 20 日的早上 6 點至 12 點 (圖 1)。

圖 1、瑪利亞颶風經過波多黎各的風速、風向及雨量示意圖。
圖 1、瑪利亞颶風經過波多黎各的風速、風向及雨量示意圖。

再者,統計波多黎各島嶼的坡向分布,發現其以北向、東北向、南向及西南向為主 (圖 2A&B),與山脈東西向地橫亙本島有關,而計算瑪利亞颶風後的崩塌地坡向,發現除了北向、東北向及西南向外,也有西北向西向的崩塌地 (圖 2C&D),推測前者的出現與島上既有地形的坡向相關,而後者則為瑪利亞颶風的影響。

圖 2、(A)與(B)分別為由SRTM與LiDAR資料統計的波多黎島上原先地形的坡向分布圖。(C)與(D)為瑪利亞颶風後由SRTM與LiDAR資料統計的崩塌地坡向分布圖。
圖 2、(A)與(B)分別為由SRTM與LiDAR資料統計的波多黎島上原先地形的坡向分布圖。(C)與(D)為瑪利亞颶風後由SRTM與LiDAR資料統計的崩塌地坡向分布圖。

另外,研究中使用光譜混合分析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 SMA) 獲得非光合作用指數 (non-photosynthetic index, DNPV) ,代表植被的覆蓋程度,即以無法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體如樹幹、凋零葉片的比例進行植被受損度的計算(圖 3左),並透過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及美國商用遙測衛星公司 DigitalGlobe 的遙測影像點繪崩塌地,發現崩塌地數量與非光合作用指數代表的植被受損度間呈高度相關 (r 2=0.95) (圖 3右)。

研究結果顯示,坡向與植被受損度皆是探討邊坡破壞的重要影響因子。

圖 3、波多黎各在瑪利亞颶風事件後的(左)非光合作用指數變化圖。藍色區域代表植被無受損(包含植被再生),紅色至棕色代表植被受損程度愈高。(Hall et al., 2020)(右)崩塌地數量與非光合作用指數的相關性。(Gorokhovich & Vustianiuk, 2021)
圖 3、波多黎各在瑪利亞颶風事件後的(左)非光合作用指數變化圖。藍色區域代表植被無受損(包含植被再生),紅色至棕色代表植被受損程度愈高。(Hall et al., 2020)(右)崩塌地數量與非光合作用指數的相關性。(Gorokhovich & Vustianiuk, 2021)
臺灣案例—2016年梅姬颱風

本文以移動路徑與瑪利亞颶風相近 (由臺灣東南往西北移動),且對臺灣造成嚴重災害的梅姬颱風為例,梅姬颱風於 2016 年 9 月 27 日 14 時由花蓮市附近登陸,21 時左右於雲林縣麥寮鄉出海,其帶來的強風與雨勢造成新北、桃園、高雄市及嘉義縣多處淹水及土石流(NCDR全球災害事件簿 農村水保署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資訊網)。

首先取得 MERRA2 資料集中 2016 年 9 月 27 日與 28 日的風向與風速資料,將 487.5 百帕 (hPa) 處 (約 5,000 公尺海拔高) 的水平向風向與垂直向風向以公式進行整合:

Wind direction=180+(180/π)*ATan2("U_Layer"","V_Layer")

利用地理資訊軟體 ArcGIS 工具中的 ATan2 功能將水平向 (U_Layer) 與垂直向 (V_Layer) 風向由直角坐標 (x,y) 轉換為極座標 (r,θ),r 為距原點距離,θ 為相對於 x 軸旋轉的角度,接著將值乘以 (180/π) 再加 180,即為以「度」為單位的風向。由圖 4可看出 9 月 27 日梅姬颱風於臺灣本島東南側時的主要風向為北北西與西北向,9 月 28 日梅姬颱風於雲林出海後的臺灣本島風向主要為東南東。

雨量資料則提取 2016 年 9 月 27 日與 28 日的 GPM 資料 (GPM_3IMERGDL),將 NetCDF 檔案格式轉換為網格 (raster) 並以視覺化呈現各地區的雨量多寡。由圖 4可看出 9 月 27 日以東北部及西南部地區降雨量較高,9 月 28 日則以嘉義、臺南、高雄沿海地區降雨量較高 (圖 4)。

圖 4、臺灣於2016年9月27日(左)與28日(右)時的風向與降雨量資料示意圖。粉紫色箭頭為風向,箭頭愈粗代表風速愈強。藍色網格代表降雨量,顏色愈深代表每小時累積降雨量愈多。
圖 4、臺灣於2016年9月27日(左)與28日(右)時的風向與降雨量資料示意圖。粉紫色箭頭為風向,箭頭愈粗代表風速愈強。藍色網格代表降雨量,顏色愈深代表每小時累積降雨量愈多。

崩塌地判釋的部分,以內政部的 2018 年 20M DEM 資料套疊 2016 年梅姬颱風後的事件型崩塌判釋成果,進行坡向的統計,發現坡向以東南向占大宗 (28.7%),其次為南向 (21.4%) 與東向 (20.3%) (圖 5左),與梅姬颱風於 9 月 28 日出海後的主要風向一致。若以臺灣主要山脈走向為東北—西南來看,東南向、南向及東向崩塌地也與既有地形的坡向相關。不過崩塌地的坡向與 9 月 27 及 28 日的總降雨量之間並無直接相關 (r 2<0.01) (圖 5右)。

圖 5、臺灣2016年梅姬颱風後(左)事件型崩塌目錄中的崩塌地坡向分布。(右)坡向與降雨量資料的散布圖。
圖 5、臺灣2016年梅姬颱風後(左)事件型崩塌目錄中的崩塌地坡向分布。(右)坡向與降雨量資料的散布圖。
小結

Gorokhovich 與 Vustianiuk (2021) 的研究提出颶風風向會影響山崩的坡向,本文於 2016 年梅姬颱風事件中也獲得相似的結果,梅姬颱風事件後的崩塌地坡向以東南向、南向及東向為主,與颱風出海後的主要風向 (東南東) 一致。

Abancó 等人 (2018) 在菲律賓的研究中,發現颱風風向確實會透過降雨強度影響山崩,迎風側降雨強度較背風側強。Hall 等人 (2020) 在波多黎各的研究則檢視可解釋 51% 植被受損度的 9 個因子,發現降雨量的解釋力較最大風速、坡向都來得強 (圖 6),因此熱帶氣旋如颶風、颱風等的風向、最大風速與風驅動之降雨皆是影響山崩的重要因子,值得更透過深入的研究以達邊坡穩定的判斷與預防。

圖 6、預測NPV(non-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變化模型的變項貢獻度。其中,以變數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VIMP)評估每個變項對模型預測的貢獻度。
圖 6、預測NPV(non-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變化模型的變項貢獻度。其中,以變數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VIMP)評估每個變項對模型預測的貢獻度。
參考資料

文獻資料:
1. Abancó, C., Bennett, G. L., Matthews, A. J., Matera, M. A. M., & Tan, F. J. (2018) The role of geomorphology, rainfall and soil moisture in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2018 Typhoon Mangkhut in the Philippines.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 21: 1531-1550.
2. Gorokhovich, Y., Machado, E. A., Giron Melgar, L. I., & Gahremani, M. (2016) Improving landslide hazard and risk mapping in Guatemala using terrain aspect. Natural Hazards. 81(2): 869-886.
3. Gorokhovich, Y., & Vustianiuk, A. (2021) Implications of slope aspect for landslide risk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Hurricane Maria in Puerto Rico in 2017. Geomorphology. 391: 107874.
4. Hall, J., Muscarella, R., Quebbeman, A., Arellano, G., Thompson, J., Zimmerman, J. K., & Uriarte, M. (2020) Hurricane-induced rainfall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tropical forest damage in Puerto Rico than maximum wind speeds. Scientific reports. 10(1): 4318.
5. Hamstead, Z. A., Iwaniec, D. M., McPhearson, T., Berbés-Blázquez, M., Cook, E. M., & Muñoz-Erickson, T. A. (2021) Resilient Urban Futures.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