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中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logo

內文查詢 網站導覽

文字大小

縮小 放大 English 中文
:::

電子報

工程技術發展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河川再生的實現-近自然生態工法技術
期數 / 第58期
發布日期 / 2022.11.03
主筆 / 李哲宇
責任編輯 / 陳振宇、高百毅、詹婉妤

古代重要文明大多起源自河流流域,如尼羅河文明、黃河文明等。由於河川是人類生存發展所需之重要空間與資源,隨著人口的成長與聚集,人類開始進一步對河川和洪氾區作更高強度的使用,以致對河川及周圍環境進行過多干預。當河川被強行拉直、變窄或河岸兩側變成剛性構造時,使得河川流動速度增加、入滲減少,且河川和洪氾區之連結被迫中斷後,豐富的自然區域已成為單調的渠道。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上述問題,開始進行河川再生的工作,本期電子報將介紹德國利用近自然生態工法技術實現河川再生的方法,並介紹台灣水土保持以近自然生態工法施作的實際案例成果。

圖1、德國Oeventrop (North Rhine-Westphalia) 在2018年營造一條多樣性豐富的河段,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河川通道
圖1、德國Oeventrop (North Rhine-Westphalia) 在2018年營造一條多樣性豐富的河段,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河川通道
影1、德國Oeventrop (North Rhine-Westphalia) 在2018年營造一條多樣性豐富的河段之介紹影片
德國進行河川再生的原因與實施方法

德國在2016年的歐洲水框架指令(WFD )-第六次執行報告 採取相關措施,其中水文形態之改進占最大比例(41.5%)。在實施恢復措施時,德國開始依賴與當地利害關係人的合作和自願的行動,並加強當地利害關係人對河川再生的認識。
河川再生的目的是使河川恢復近自然狀態,對於每一項恢復措施,都會將自然條件與實務可行的限制條件進行比較,並設定現實的發展目標,強調遵循「讓事物自然發展而不是翻新」的原則。

圖2、河川再生時參考自然條件與可行條件【當渠道障礙過高時(左上)、當渠道兩側無法改變時(右上)、當渠道可以進行大幅度變化時(下)】
圖2、河川再生時參考自然條件與可行條件【當渠道障礙過高時(左上)、當渠道兩側無法改變時(右上)、當渠道可以進行大幅度變化時(下)】

河川再生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必須有明確的恢復目標,平衡不同利益需求,並考慮各種法令規範;許多河川再生工作,成本可能非常高,因此德國和歐盟提供了大量的資助和融資計畫,另外也考慮基金會和贊助商的加入,通過多種融資工具的巧妙組合,有些再生項目可以獲得高達 100% 的融資。
河川再生推動時,往往涉及政府機關、水維護協會、非營利組織、當地居民等利害關係人,如遇到用地問題而導致衝突時,執行機構會在規劃階段與各方進行溝通,給予所有利害關係人參與的機會,以促進各方相互理解,創造接受度,並為所有人提供規劃保障。

圖3、德國對於河川再生的進行 由歐盟與在地協會到在地利益關係者共同投入資金一起努力
圖3、德國對於河川再生的進行 由歐盟與在地協會到在地利益關係者共同投入資金一起努力
德國施作近自然生態工法項目與實際案例成果

為了實踐河川再生的目標,德國利用自身豐富的林產與石材資源發展多樣的近自然生態工法,本篇以德國Baden-Württemberg州環境研究所出版的【Ingenieurbiologische Bauweisen an Fließgewässern(河道生物工程施工方法)】內容為例,介紹以下幾種常用的近自然生態工法:

1.柳樹枝護岸與雲杉編柵組合法
->方法:利用柳樹枝條鋪設坡面,並用雲杉木樁與石頭進行固定
->用途:河岸保護、水源涵養

圖4、柳樹枝護岸與雲杉編柵組合 【施工前(左上)、施工中(右上)、施工後3年 (下)】
圖4、柳樹枝護岸與雲杉編柵組合 【施工前(左上)、施工中(右上)、施工後3年 (下)】

2.枯木樹根放置法
->方法:河床放置枯木樹根,並用鋼繩固定
->用途:營造灘地、引導流向、創造魚類棲地

圖5、枯木樹根放置法 【施工前(左上)、施工後5年(右上)、施工後10年 (下)】
圖5、枯木樹根放置法 【施工前(左上)、施工後5年(右上)、施工後10年 (下)】

3.木格框護岸法
->方法:利用柳樹的木頭堆疊,並用枝條綑綁,形成護岸
->用途:河岸防坍、景觀營造、魚類棲地營造

圖6、木格框護岸法 【施工前(左上)、施工後(右上)、施工後1年 (下)】
圖6、木格框護岸法 【施工前(左上)、施工後(右上)、施工後1年 (下)】

4.椰殼纖維網保護法
->方法:利用椰殼纖維網鋪設於河岸,並用木條固定
->用途:防止河岸侵蝕、創造河川與洪氾區連結、營造自然景觀

圖7、椰殼纖維網保護法 【施工前(左上)、施工中(右上)、施工後2年 (下)】
圖7、椰殼纖維網保護法 【施工前(左上)、施工中(右上)、施工後2年 (下)】

5.木樁獨立法
->方法:利用木樁固定樹根於河床
->用途:在河床中重新創造灘島、水質過濾、創造生物棲地

圖8、木樁獨立法 【施工前(左上)、施工中(右上)、施工後3年 (下)】
圖8、木樁獨立法 【施工前(左上)、施工中(右上)、施工後3年 (下)】

除上述舉例之工法,【Ingenieurbiologische Bauweisen an Fließgewässern(河道生物工程施工方法)】中還有不同形式的工法類型可以參考,其中包含工程案例的基地地質、地形等基礎資料(詳見參考文獻);另外亦可參考德國聯邦環境署列舉依上述工法進行整體規劃與民眾參與的實際案例。

台灣水土保持施作近自然生態工法的實際案例成果

台灣雖然與德國的地文、水文、社會條件不同,雨量豐沛且地形坡陡流急,天然災害類型大相逕庭,但於施作治山防災工程時,仍會在保護保全對象安全的基本條件下,努力嘗試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加入近自然生態工法的元素,期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以下列出相關案例成果:

1.以漿砌石為護岸基礎且依照河岸逐步調整-南投縣茅埔坑濕地公園

圖9、南投縣茅埔坑濕地公園 【施工前(左)、施工後21年 (右)】
圖9、南投縣茅埔坑濕地公園 【施工前(左)、施工後21年 (右)】

2.以分散型落差工為概念施作自然固床工-花蓮縣白鮑溪中游段改善工程

圖10、花蓮縣白鮑溪中游段改善工程
圖10、花蓮縣白鮑溪中游段改善工程

3.兼顧安全與自然環境的隱藏式工法-北河村萬安橋上下游野溪整治工程

圖11、北河村萬安橋上下游野溪整治工程
圖11、北河村萬安橋上下游野溪整治工程

除上述案例,水土保持局技術研究發展平台中的水土保持相關技術文件 有多本關於保育相關的治理工程生態友善措施手冊可以參考。

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