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仿生學(Biomimicry)是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跨學科新思維,依據維基百科對仿生學的定義,其是為了解決複雜的人類問題而模擬自然的模型、系統和元素 ,而美國生物學家Janine Benyus於1997年出版的書中以三個定義來解釋仿生學,其分別為「以自然為學習模範(Nature as model)」、「以自然為衡量標準(Nature as measure)」及「以自然為導師(Nature as mentor)」。仿生設計(Bionics design)則是根據前述定義所產生之系統性思考並以仿生作為設計原則,各類生物藉由漫長的進化歷程,演化出獨特的「生命運作準則」,各種生命運作準則拼湊為自然界的設計藍圖,透過理解生物結構與功能,尋找跨物種間普遍存在的模式作為靈感來源,將自然作為學習的對象,經過研究自然環境抽象形態、特殊能力和再模擬所製造出的產品。
本期電子報將介紹國內外如何運用仿生學及仿生設計的概念,將生物特徵與萬物運行的力量融入設計中,以達到更加優異的成果。這不僅有助於創造更具革命性的產品與技術,同時也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藉由師法自然的智慧,建立永續的未來。
面臨氣候變遷導致更極端的氣候及海平面上升,為維護海岸線不受海洋環境擴張而退縮,且邁向淨零減碳的目標,以色列的ECOncrete公司研發出生態混凝土,用以保護海岸線生態環境並吸引海洋生物附著生長,相較於傳統混凝土功效,生態混凝土的特殊結構不僅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量,更提升抗壓強度和耐用性。
依據CORDIS (2020)研究指出,全球70%的沿海基礎設施由混凝土製成,然傳統的混凝土對海洋或水域環境之生物繁衍不利,且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8%,其對達成淨零減碳目標貢獻有限。反觀ECOncrete®公司所研發之生態混凝土已獲得歐盟專案支持,其以科學為基礎 (Science-based) 的創新技術促進海洋生物及其自然過程發展,提供更綠色的海洋設施 (Greener marine infrastructure) 以調適氣候變遷,為海洋生態系和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提供雙贏解決方案。





目前國內外皆有不少仿生學實際應用的案例,在建築、水資源、機械、航空、國防、美容及醫學等領域,都有相關多元的應用成果。本文介紹位於英國倫敦的30 St Mary Axe 大樓 (圖6),其設計參考了一種海洋生物「六放玻璃海綿 (阿氏偕老同穴Euplectella aspergillum)」的生物結構功能,讓大樓有更好的空氣流通性及採光效益,大大的降低能源使用;另一個例子是位於撒哈拉沙漠上的森林計畫(圖7,Nkandu, Mwila & Alibaba, Halil, 2018),參考了「霧曬甲蟲 Namibian fog-basking beetle (Onymacris unguularis)」的生物特性,以對抗乾旱氣候,使在缺水的沙漠中,透過模仿其由翅膀收集水滴之特殊生物結構,建置水霧蒐集系統,能更有效率地蒐集及儲存沙漠中水資源。


在臺灣經由科技部、台灣經濟研究院、水利署及新北市政府等公部門單位的支持下,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從2015年開始年年舉辦仿生設計競賽,吸引了許多高中、大學及社會人士共同腦力激盪,秉持「遵循自然、善用科技」的精神,順應國際仿生技術與產業之潮流,追求人類永續繁榮發展,以下將介紹仿生設計競賽創作成品。
1. 蜂巢式水溝蓋(FLOAX 浮洞)
在2021年全球仿生設計競賽之「FLOAX 浮洞」作品,其仿生靈感為蜂巢孔洞型態,藉由使用參數式設計,將蜂巢孔洞以六角切面漸變成形,用於反射路燈或車燈,使水溝蓋即使在夜晚也都非常明顯。經過透水率及浮力計算與打樣測試,不發生堵塞狀況。

2. 松果遮陽板
在2022年全球仿生設計競賽之「松果遮陽板」作品,其仿生靈感為松果的開合特性,藉由材料與材料膨脹係數不同特性,其在材質選用上以尼龍及塑膠互相搭配,並運用松果潮濕開合特性去設計,能夠在充滿水份潮濕的天氣彎曲收起,在陽光照射乾燥時可以敞開並且達到遮陽的效用,以此讓整體建築物降溫。

3. 行人穿越線(屹立不搖的安全線)
在2023年全球仿生設計競賽之「屹立不搖的安全線」作品,其仿生靈感為昆蟲體壁結構色、藍眼淚受到刺激產生藍光、爬蟲類鱗片逆鱗排列增強摩擦力等,用以減少雨天斑馬線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其仿生特性說明如下:
(1)生物發電藍眼淚-受到刺激產生藍光-於斑馬線外圍設置一圈在雨水衝擊或行人、車輛路過時因壓力形變轉換作為開關將太陽能釋放電力來發光。
(2)昆蟲體壁結構色-班馬線內部的色塊,利用結構色的概念,使其在雨天會因車燈照射而產生出明顯且具有警示的效果。
(3)蛇類的鱗片逆向排列-逆鱗的結構設置在斑馬線中央,鱗片原本的排列模式是讓牠們流暢的在地上移動,團隊將鱗片逆向使用且依據來車方向決定逆鱗排列模式,增加摩擦力以減少雨天行車時滑倒的機率。

仿生學在各領域的實際應用上帶來了許多潛力和成果,這些案例展示了透過自然的智慧,我們可以創造出更具創新性、效率性和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目前農村水保署利用仿生學師法自然的想法,持續研究「專利護岸塊體」,以達成友善生態及淨零減碳目標,其仿效了蜂巢結構 (圖11) 及人體的髖關節的組成 (圖12),並實踐於專利護岸塊體上 (詳閱2024年4月23的seminar,專利護岸塊體適用性研究與運用實證分享),期望未來各界能持續精進並師法自然創造多元解決方案,用行動做出更多生態友善及近自然的工法,創造可持續利用和淨零減碳的仿生設計,以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


1. 仿生學概念及定義相關資料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omimetics
仿生科技產業化資料庫: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com/archives/11107
2. 生態混凝土(ECOncrete®)首頁
https://econcretetech.com/
3. 生態混凝土,歐盟專案計畫https://cordis.europa.eu/project/id/970972
4. 受自然棲地啟發的生態混凝土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com/archives/11114
5. 摩納哥港口
https://econcretetech.com/projects/integrating-habitat-into-port-infrastructure/
6. 紐約曼哈頓,哈德遜公園河口保護區
https://econcretetech.com/projects/gansevoort-peninsula-intertidal-habitat/
7. 紐約威靈頓,沿海鳥類棲息地營造
https://econcretetech.com/projects/gansevoort-peninsula-intertidal-habitat/
8. 西班牙海底電纜保護
https://econcretetech.com/projects/fuerteventura-offshore-cable-protection/
9. 英國倫敦30 St Mary Axe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1%96%E7%91%AA%E8%8E%89%E8%89%BE%E5%85%8B%E6%96%AF30%E8%99%9F%E5%A4%A7%E6%A8%93
10. 阿氏偕老同穴Euplectella aspergillum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6%B0%8F%E5%81%95%E8%80%81%E5%90%8C%E7%A9%B4
11. 霧曬甲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nymacris_unguicularis
12. Mwila Isabel Nkandu&Halil Zafer Alibaba,2018,Biomimicry a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Halil-Alibaba/publication/323573055_Biomimicry_as_an_Alternative_Approach_to_Sustainability/links/5a9e65e70f7e9bc35fd01e94/Biomimicry-as-an-Alternative-Approach-to-Sustainability.pdf?origin=journalDetail&_tp=eyJwYWdlIjoiam91cm5hbERldGFpbCJ9
13. FLOAX 浮洞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com/archives/portfolio/floax)
14. 松果遮陽板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com/archives/portfolio/%e6%9d%be%e6%9e%9c%e9%81%ae%e9%99%bd%e6%9d%bf
15. 屹立不搖的安全線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com/archives/portfolio/%e5%b1%b9%e7%ab%8b%e4%b8%8d%e6%90%96%e7%9a%84%e5%ae%89%e5%85%a8%e7%b7%9a
16. 農村水保署,黃勝頂,2024年4月23 seminar,專利護岸塊體適用性研究與運用實證分享
https://tech.ardswc.gov.tw/Seminar/FancyBox?id=2128